星期四, 5月 03, 2007

GT Theory (紮根理論) ---Sorting Out (資料分類)

三個班級的同學至今應該都已經稍稍「嘗試」到GT資料分析的方法。還不錯玩吧? (哈哈。我在開玩笑......而且,不好笑!)

跟各位同學說過:我現在正在撰寫的博士論文,單單這一類的紙本資料就高達數百頁。加上為了coding方便(因為每一頁都會「畫」得亂七八糟),每一頁都要影印好幾份。我舉雙手承認:我是紙類殺手!(Paper-Killer!!)

當各位把資料「編碼」(coding)與「分類」(正方形、圓形....等等)做好以後---各位就已經大致完成了所謂「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的工作。這個步驟之所以稱為「選擇性」編碼,是因為各位開始把資料選擇性地「分類」(sort out)到各種不同的類別裡去。請注意:分類的重點不在於「精確」;也不在於要分成幾類,而是要盡量把所有「同一類構念」的data都分到同一類去。

其實一份真正嚴謹的學術報告,研究者需要保留所有「分類」過程與資料原本(原始資料raw data:訪談原稿、錄音原稿...等等),絕不可造假。而且,研究者必須在報告中詳述其分類的過程、所花的時間與分類的依準是什麼。(一般上是在第三章「研究方法」裡撰寫)

我們這一份學期報告當然不是學術報告,而是「練習」。然而希望各位知道:真正做研究的人,態度是十分謹慎而認真的。

各位繼續打拼吧!

Jimmy

星期二, 5月 01, 2007

資料分析的過程---再談GT Theory(紮根理論)

Dear All,

上學期上過我研究法課程的丙、辛班----都有大略GT Theory(紮根理論)的概念。

所有的研究都需要經過「資料分析」這一道重要關卡。或者我要這樣說:就算研究者已經獲得大部分的資料(data);然而如果不懂得怎麼樣「分析」(analyze)資料,任何的研究都只有半途而廢的份。

GT Theory是近來在社會科學學術界中最受肯定的研究方法之一。在GT Theory裡(以下簡稱GT),研究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從收集到的資料中形成「理論」(theory-forming)。不同於其他「量化研究」的是:GT 研究者絕不事先形成「假設」,再用統計方法驗證。GT研究者認為,事先形成的「假設」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會妨礙資料解釋的正確性。

據此,GT的研究者極力要摒除「先見」。反之,從「現有」的資料中,GT研究者藉由opening coding(開放標記)-----selective coding(選擇性標記)------ theory sampling (形成理論樣本)這三個步驟,來詮釋現有data的理論交互關係。

對GT研究者來說,所有(ALL)的data都很重要。因為所有的data都是某一個,或者是某些個「核心概念」(core concept/s)的補充與延伸。往往在一份研究裡面,只會有一個或者兩個核心概念;而所謂「理論」---其實就是這些核心概念交互作用的結果。

那麼我們要問,怎麼樣才能抓到「核心概念」呢?

身為一個研究者,我要說:這段過程,是極端「痛苦」的過程。研究者必須不斷的與資料互動(幾乎是用逐行逐字的方式),不斷的在心中形成「假設性概念」,再利用不斷輸入(input)的資料來推翻、否定或者強化研究者心中所形成的這些概念。

舉我對於槍擊事件分析這個例子來說。
我原本以為兇手是精神狀態不穩定而「臨時起意」的犯罪。然而,在我知道兇手的「第二代移民文化背景」、生長過程....等等的「新資料」之後,我立刻推翻了我先前的理論。在這些變項的交互作用影響下,其實兇手「蓄謀」已久。這件槍擊案的發生,只是「遲或早」的事情。

「有一分證據才說一份話」的態度,是我從GT Theory 研究中學到的最寶貴的一課。研究如此,做人做事,不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