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01, 2007

資料分析的過程---再談GT Theory(紮根理論)

Dear All,

上學期上過我研究法課程的丙、辛班----都有大略GT Theory(紮根理論)的概念。

所有的研究都需要經過「資料分析」這一道重要關卡。或者我要這樣說:就算研究者已經獲得大部分的資料(data);然而如果不懂得怎麼樣「分析」(analyze)資料,任何的研究都只有半途而廢的份。

GT Theory是近來在社會科學學術界中最受肯定的研究方法之一。在GT Theory裡(以下簡稱GT),研究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從收集到的資料中形成「理論」(theory-forming)。不同於其他「量化研究」的是:GT 研究者絕不事先形成「假設」,再用統計方法驗證。GT研究者認為,事先形成的「假設」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會妨礙資料解釋的正確性。

據此,GT的研究者極力要摒除「先見」。反之,從「現有」的資料中,GT研究者藉由opening coding(開放標記)-----selective coding(選擇性標記)------ theory sampling (形成理論樣本)這三個步驟,來詮釋現有data的理論交互關係。

對GT研究者來說,所有(ALL)的data都很重要。因為所有的data都是某一個,或者是某些個「核心概念」(core concept/s)的補充與延伸。往往在一份研究裡面,只會有一個或者兩個核心概念;而所謂「理論」---其實就是這些核心概念交互作用的結果。

那麼我們要問,怎麼樣才能抓到「核心概念」呢?

身為一個研究者,我要說:這段過程,是極端「痛苦」的過程。研究者必須不斷的與資料互動(幾乎是用逐行逐字的方式),不斷的在心中形成「假設性概念」,再利用不斷輸入(input)的資料來推翻、否定或者強化研究者心中所形成的這些概念。

舉我對於槍擊事件分析這個例子來說。
我原本以為兇手是精神狀態不穩定而「臨時起意」的犯罪。然而,在我知道兇手的「第二代移民文化背景」、生長過程....等等的「新資料」之後,我立刻推翻了我先前的理論。在這些變項的交互作用影響下,其實兇手「蓄謀」已久。這件槍擊案的發生,只是「遲或早」的事情。

「有一分證據才說一份話」的態度,是我從GT Theory 研究中學到的最寶貴的一課。研究如此,做人做事,不也正是如此?

5 則留言:

peterlien 提到...

92辛班1號和51號期中考的答案是放在自己的部落格,拜託老師去她們的部落格看,
有關這周上課的分析資料工作確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為我們如何將這些開放性的資料概念分類是一件很.....,因為不知從何分起,如何分類,要設哪些類別,這都會誤導下一步的作業,這好比下棋一樣,而且有時候還會被自己打敗.

Lucy 提到...

本週課堂上,老師讓我們針對槍擊事件實作「資料分析」的練習,真的是用逐行逐字的方式來整理資料,覺得好難好難喔!有時真不知如何抓重點(下手),這真是ㄧ件苦差事ㄚ!聽到老師曾做1000多頁的資料分析,太厲害了。會不會發瘋ㄚ....>﹏<"

薀淇 提到...

在裡拜二的課堂中,老師發下槍擊事件的資料給我们每一組,教我们做資料分析的練習,把一些概念[行容詞]都做記號!!在把這些資料概念做分類,說真的有點難,不之要從那分類~~但是經過老師的解說慢慢的進入狀況囉!!

琪琪 提到...

老師星期三請我們用符號來分類,先把槍擊案件的資料用符號去歸類,等到分類完畢後再來幫符號下標題,這種做法就是要我們先屏除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要先去假設,要用量化統計的方式去驗證,所以當我們所做的分類,老師可以一眼就猜到我們的標題是什麼,那就是我們成功了,這些做法都是要引導我們進入GT理論,利用統計量化來幫忙驗證,而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幫忙驗證~~因為我們負責統計量化,所以當老師您可以一眼就猜出,就表示您驗證成功而我們也統計量化的很成功^^

gloria 提到...

幼93辛 游子慧 8號 部落格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