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27, 2008

是記者,或者是研究者?對於第一次報告的反思 (1)

大家好,

經過第一次的報告後,有幾點反思要跟同學分享。

第一,請先區分「研究」與「報導」的不同。各位是「研究者」,而不是「記者」。「記者」需要許多的事實細節,但是記者不需要「分析」這些資料。她們只需要用某種「簡單且快速」(有時候是卻聳動!)的方式來「呈現」資料就可以。(data-presentation)

可是當各位是「研究者」的時候----蒐集相關資料與事實只是研究的第一步而已。接下去,妳還必須要明白指出、定義出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what),並且找出解答。

我還是舉「陳冠希」事件為例子。

如果妳們是「記者」,那麼妳們只需要「報導」陳冠希事件。妳的任務是:把這個事件諸多的「細節」呈現出來。例如:這個事件「什麼時候」發生;或者,「大致發生了什麼事情」.....等等.....。妳們並不需要把資料拿來深入探究,也不需要「問」太多的「為什麼」。

然而,妳們如果是個「研究者」,狀況就不一樣了。

研究者必須要找出一個研究的「焦點」(也就是:what,或者就像是「深入報導」)---然後再告訴大家妳的研究結果是什麼。妳可以單單對「陳冠希拍攝照片的動機」做研究,對其他的因素一概不管(因為,那不在妳的研究範圍裡)。而妳的研究必須要做到「已經完全了解陳冠希拍照的動機是什麼」之後,才可以結束。否則,妳就要繼續追查下去。(這就是所謂:Saturation,飽和)

to be continued....

星期日, 3月 23, 2008

第一次的報告(注意事項)

大家好,
按照我們的syllabus(課程綱要), 這個禮拜二各位必須要報告個案研究的各組研究題目。

報告時,請各位儘量依據我們提及的「個案評估」的方式來報告。

首先,開宗明義,請各組報告要研究「什麼」(What)題目。
(請盡量將題目的字詞與概念表達的越清楚越好)

第二:各組請報告「為什麼」(Why)想要研究這個題目,與這個題目為什麼值得做。

第三:請各組告訴我們這個研究有關「技術性」(When, where, who)的細節。(例如,你們要花多少時間做完、需要訪問到誰、需要動用到什麼資源...等等)

第四:最後,請告訴大家您們的研究用什麼樣的(how)「研究法」(例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等)比較適合。並且請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些方法適合妳們的研究。

最後,請記得準備給其他各組(包括:給我的!!)的handout書面資料。(不需要每人一張。各組一張就好。)如果各位用PPT呈現,也會是很好的方法。

選戰已過。
無論您所支持的候選人是否當選---願我們一起祈願:老天保佑這塊土地。

天佑台灣。

星期四, 3月 20, 2008

孤獨

總是要忙到深夜,才稍稍有機會喘一口氣。

那麼,跟妳們聊聊天吧。

上課的時候,將自己在冬日異國求學的點滴與你們分享。很訝異的發現:這些一系列的照片在妳們看來,竟然有一個不斷「迴旋出現」的主題:

孤獨......

我是真的不覺得....有什麼「孤獨」的。

或者異國冬日的雪總是太大太急。而匆匆遊子如我,從沒有心緒停下腳步,去感受自己當下的情緒。也或者自己的日子總是在圖書館、系館、餐廳、Starbucks.....這幾棟建築物裡漂流著。

而漂流的人,孤獨就合該是宿命吧?

那天,在雪深及膝的一個日子,在一個小鎮(名字叫做:Burton)拍下了這張照片。

忽然覺得...這張照片很能表達現在的心情似的。

星期六, 3月 15, 2008

「快樂的遺傳」---妳的快樂是「遺傳」的嗎?


首先,請各位先看這一篇文章:快樂的「遺傳」

「快樂」(happiness)的研究是最近10年心理學中的「顯學」。我個人對於這個研究議題也相當的有興---特別是嘗試著從東方的哲學、或者佛教心理學來思考。
我有幾個想法。第一:我並不「全然贊同」快樂來自於「遺傳」(或者至少有50%來自於遺傳)這樣的說法。如果這個說法成立,也就是說:一個人天生能夠「快樂」的機率只有一半一半(就跟丟銅板一樣的結果?)...............
快樂來自於「態度的培養」與後天的「養成」(cultivation)。沒有人天生能夠「快樂」,可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夠藉由培養正向的心態、調整看待事情的方式與內心觀照(mindfulness)來達到心中較為輕安自在的狀態。這些方法,也都逐一的在心理學界得到了證實。
我也常常想著:我們要如何研究「快樂」呢?
甚或者,我們要到哪裡去找一個「快樂的人」當作我們的「個案」?(Case?)
誰能真正的說:他是「快樂」的。因此我們可以去研究他,訪問他,然後瞭解他?

星期四, 3月 13, 2008

WHY WHY WHY (也請將妳的個案研究評估作業張貼於此區塊)

請各位將您的「部落格作業」(張貼個案研究評估)於下禮拜二(3/18)前,張貼於此區塊。(妳可以自行擇一題目撰寫,但是也可以採用我們課程部落格上的題目當作範圍。)

經過禮拜二晚上的課程,大家應該已經對於「個案研究評估」這個議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我還是要幫各位澄清一點。要做「個案研究的評估」----是因為在「展開某個個案研究之前」,我們要從這幾個「角度」(what, where, when, why, how)先行評估我們要開始研究的這個個案。如此一來,我們才會對即將要「展開」的個案研究,有大致上的「全圖像」性的了解(holistic understanding)。才不會個案研究做到了一半,越往細節裡面去鑽,「見樹而不見林 」,完全迷失了大方向。

其實,在這五個「角度」當中,我個人最重視的:是Why與What這兩個面向。一個好的個案研究者一定要常常問自己:「我到底為了什麼WHY要做個案研究。這個研究為什麼WHY值得做。」。而這個Why (也就是心理學中的「需要」;或者是「動機」),往往會決定妳找到什麼What。妳的Why問的越多、越有品質與越深入(deepen),妳的What就會越清楚越明白。

舉例來說。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例如,「外籍新娘」?
如果妳想要知道為什麼(WHY)外籍新娘要到台灣來,妳就會因此跟著了解:這個「為什麼」(Why),其實是外籍新娘有「什麼動機」(What)來台灣的問題。

再舉例而言。妳或者想要知道為什麼(WHY)園所招生一年比一年困難。然後妳或者就會因此跟著了解:妳真正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少子化」對於台灣幼教界的影響(What)。

我們不禁長嘆一聲:人生中的WHY WHY WHY......何其多呢?
但可不就是這些WHY WHY WHY,讓我們不斷發問,因而讓我們知道了更多的WHAT WHAT WHAT,讓人類更進步嗎?

各位覺得呢?

星期日, 3月 09, 2008

就像是一場旅行

大家好,

因為週末忽然患了重感冒(真的很「重」....躺在床上兩天一夜動彈不得...),原本要盡快Post上來的綱要與講義直至今天才能完成。務請各位見諒。

任教於學校這短短的一年多來,對於我所任教的每個班,各位同學的表現:一向相當「驚豔」。特別是看到同學熱烈討論與努力求知的精神,在在都讓我鞭策著自己,一定要給予同學更多我所學習的。希望各位都能夠持續保持下去這樣的精神。我也一定與各位共同走完全程。

在上一次的討論(作業)中,我真正的用意是: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瞭解一個「人」,或者想要深度旅遊一個「地方」---就像是研究者開始要瞭解、開啟一個「個案研究」一樣。研究者並不是(也不能)「隨便」或者「興之所致」隨便的開啟一個個案研究。反之,研究者必須要多方考量諸多的面向。

舉例來說:第一,此「個案」「為什麼」(Why)值得我們去研究。第二,如果決定要「研究」某個「個案」,用什麼「方法」(What)研究(或者要利用什麼工具研究---訪談?或者問卷?或者觀察?)(How)會是比較適切的?第三,為了研究某個「個案」,我們能不能順利的接近個案,與我們所投資的時間、人力、物力.....是不是適合與恰當。(When)

底下有一些讓各位先行思考的「個案」。
從上述的考量而言,各位能不能告訴我:下列「個案」的Why、What、How與When各是什麼?

1. 「陳冠希」事件

2. 「學齡前幼兒學習外語是否恰當」

3.「當今園所、家長、與教師的互動關係」

4. 「外籍新娘與新台灣之子對園所的影響」

5. 「外師與中師對學齡前幼兒語言習得的影響」

這些個案我們都會先在禮拜二的課堂裡逐一討論。等到各位有一定的見解後,再請各位在下個禮拜二(3/18)前,將妳的個人的答案張貼在您的部落格裡。

星期日, 3月 02, 2008

Things you have to know about Case Study--妳不可不知的「個案研究」法二三事

各位同學大家好,

希望各位同學盡快完成各自部落格的建立。

開宗明義,要提及「個案研究」,便不得不提到各位需要瞭解「個案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個案研究」(Case Study)是一種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的研究方法之一。然而,個案研究所要探討的「對象」(subject),絕非只有「人」。其實,無論是「人」,或者是「事件」(單一事件或者多數事件),甚或是歷史檔案.....都可以是個案研究的對象。

第二,為什麼「個案研究」可以是一種「研究」?其實,「個案研究」的「知識論」背景植基於:真實的「知識」只有藉由人(研究者)與「個案」(被研究的對象)不斷的長期互動(longitudinal interaction)才能被獲取。也就是說,「個案研究」不像我們一般所熟知的量性研究一般,採用短期、斷面、龐大樣本與問卷式的研究方式。反之,「個案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式,是研究者「親身」與「研究對象」(往往只是單一或者數個個案)長期互動與相處;爾後觀察、紀錄.....所產生而出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田野調查」,其實就是「個案研究」的一種。

第三,在「個案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對於「個案」不斷的主觀(subjectively)反思、瞭解、批判與詮釋---不僅不該受到排斥,而且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說,個案研究者跳脫了所謂「客觀」的框架,承認採取「主觀」的方式也能夠瞭解事實的真相。個案研究者所要得出的結果是: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個個案是什麼,而不是這個個案「是什麼」。據此,研究者在實施個案研究的過程中,(1)不斷的記載反思的筆記,與(2)不斷的進入研究場域蒐集新的資料,就變得相當重要。

這裡有幾個問題請各位先行思考---我們在上課時逐一討論。

1. 如果各位想要深入了解一個人(例如,妳要跟這個人深入交往,或者當做以後一起打拼生意的伙伴),各位會怎麼「做」?

2. 如果各位想要到某一個地方旅遊---什麼樣的方式,才是各位認為最有意義的旅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