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27, 2006

GT Theory (紮根理論) 與俗民誌

各位同學,

期中考已經告一個段落。對各位的答題,我非常的滿意。事實上,我也從各位的答題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所謂「教學相長」,我想就是指這樣的情況吧!感謝各位對於期中考的努力,也請各位不需要擔心分數的問題。但是,對於特別用功與答題優秀的同學,我會再酌以加分。

我試著要從上一次的活動裡,讓各位瞭解到:
在GT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裡,有三項最重要的程序,分別是:open coding (開放譯/編碼), axial coding(轉軸譯碼),與 selective coding (選擇性譯碼)。

第一。研究者在眾多待觀察的繁雜事件(events)與行為(behaviors)中,開放地(也就是:不事先經過偏見與篩選)選擇出某些事件,再賦予這些事件某些自訂的名稱/範疇的過程,就稱為「開放性譯碼」。

第二。在我們的活動中,我試著讓各位找出 (discover)這些範疇與名稱的相關連性:(例如,我們用同一種形狀,正方形、三角形等等....來代表同一種類的範疇,加號表示這些範疇彼此相關,再用箭頭來表示這些範疇間的「因果」關係)。這全部的過程,就是所謂「轉軸譯碼」。這就像在函數關係裡,X(因)若是變動,Y(果)就會隨之變動。而X與Y之間相互牽引變動的過程,就是我們在轉軸譯碼裡要找出來的關係。

第三。研究者在經過繁複來回的第一(開放譯碼)與第二(轉軸譯碼)過程後,會慢慢歸納與合併出幾個「軸心」(Core Concepts/Categories)概念,並找出這幾個「軸心概念」間相互的因果或者互動關係。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選擇性編碼」。

而紮根理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發現「理論」(Theory)。 所謂「理論」,就是找出形成某個現象的「因果」關係,並以此因果關係當作解釋/預測某一複雜社會現象的依據。舉例來說:一個 GT理論研究者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理論」:在網路上,越是頻繁使用溝通性(communicative tool)網路工具的人(因),那麼他們得憂鬱症的機率就越低(果)。

辛班的班長Peter曾經問了非常好的問題:「俗民誌」與GT理論,到底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我要將這兩個議題擺在一起,讓各位一起報告?

記得我說過:所謂「俗民誌」,類似田野調查,就是在「描述」一個「故事」嗎?而各位每天所做的事情(例如:與教學環境互動,與學生相處,與上司家長成天周旋....)----就是一個「俗民誌研究者」每天所做的事情?

好了。有了上述的提示--這個禮拜的問題與作業來了。

請各位用力的給他想想看:GT與俗民誌,到底有什麼相同,又有什麼不同呢??

32 則留言:

叮叮的家 提到...

俗民方法論,乃是Harold Garfinkel在一九四○年代所創建,俗民方法論的核心,端在於某些特定的研究裡,而非在於概括的理論或方案陳述,但俗民方法論也擁有一些共有的核心觀念思想。Garfinkel把社會實在界的真實本質視為是社會學的根本現象,也就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協調的活動,這活動是其成員所知、使用、且視為是理所當然的方式所達成,故是可說明的,這就是俗民方法論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對這個根本現象的反省性,正是實作的行動、實作的環境、社會結構的常識、實作社會學論證奇特的特色。由於俗民方法論主要研究社會成員如何建構日常生活的秩序,其研究調查取材均來自日常生活,故無特別有趣的題材,亦不涉及矯正、治療實作行動和建立標準的研究調查過程。


俗民方法論者認為,沒有客觀的社會,如果有,也是人造出來的,社會雖然是組織的,但仍有創造性、藝術性的存在,所以不是研究社會本身,而是研究人們看社會的方法,以及一來一往的實作。所以在生活世界中的社會成員使其日常事務具有可說明的(accountable),也就是透過不斷的說明過程來建構其生活生界。對於說明過程的反省性(reflexivity)或具體化(incarnate)的特質正是俗民方法論研究的要點。在方法上,俗民方法論試圖發明一種新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其基本技術是干擾或打亂社會生活例行的方式,然後比較被干擾前後所發生的現象。典型的俗民方法論實驗例如在餐廳中實驗者突然打斷一位陌生人進餐,並喝一口他的飲料,看此陌生人的反應怎樣,面對此種情境往往可顯現出一般人「正常的行為法則」。
紮根理論的創始者為Barney Glaser與Anselm Strauss然這兩位學者在不同年代所出版有關紮根理論的描述時,都一直對紮根理論進行補充與修正,茲就按照時間順序驢列紮根理論的意義。
紮根理論的意義在最初1967年所出版的「紮根理論的發現」一書 中,對於紮根理論的定義是在如何從資料中發展理論,而這就稱之為 紮根理論。即紮根理論強調在社會研究中經由系統化的施行與分析以 獲得理論(Glaser & Strauss,1967:1)
其次Strauss在1987年所出版的書中對於紮根理論的定義是,紮 根理論方法論的出現在質化資料上是朝向發展一個理論,無需 要委託任何特別形式的資料,研究的管道。紮根理論並非是一個特別 的方法或技能,它是進行質化分析的一種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區分的 特徵,例如理論性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某種方法論的引導,例 如持續的比較及使用一譯碼的典範(coding paradigm),確立一概念化發 展(Strauss,1987:5)
最後Strauss與Corbin在1990年所著一書(國內學者徐宗國譯)認為紮根理論是用歸納的方式 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 換言之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 因此資料的蒐集和分與理論的發展是彼此相關析彼此影響的。發展紮根理論的人,不是先有一個理論然後去證實它而是他先有一個待研究的領域,然後自此領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論(徐宗國譯,1997)

國內學者徐宗國(1997)依其譯者序中,亦對紮根理論提出一綜合的觀點。認為紮根理論的意義在提供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程序與技術,以分析由田野中所獲取的龐大原始資料,並且將之以概念化,聯繫起來形成紮根於現實世界的理論。

nancy 提到...

基礎理論,又稱紮根理論或深入理論,係為質化研究方法的一種,研究者對於自己所深感興趣的社會現象或教育現象,不斷思考如何收集、分析與報告資料,以發掘並建立理論。基礎理論主張透過資料的收集與檢驗的連續過程,以突顯研究現象的特質,此特質經過比較,若發現有相同的特質,則可歸納到抽象層次的概念;若發現有不同特質,則可探究造成差異的情境或結構因素。基礎理論從資料收集、假設驗證到理論建立,都符合科學的邏輯。概念、範疇和命題乃是基礎理論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是分析資料的基本單位;範疇則是比概念層次更高,也比概念抽象,它是發展理論的基礎;命題則是範疇和其概念,或者概念與概念之間關係的類化,它可說是源於假設,只不過是命題偏重於概念之間關係,而假設則是偏重於測量彼此之間的關係。
俗民方法論是一種「由個體到整體」的研究過程。俗民方法論所關心的是在日常生活實作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藉由人與人互動關係的研究,來發現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規範與價值,俗民誌主要在觀察師生的具體的交互作用,分析師生行動所依據的常識規則,以瞭解學校內部的生活及其意義,是教育的微觀研究。微觀研究的結果若不置於結構的、歷史的脈絡中,可能會受到扭曲。因此研究特別強調俗民誌與其他鉅觀研究典範的聯接。俗民誌的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具有質的研究的許多特徵,如蒐集資料以軟體資料為主,詳細地記述人、地、物或談話的內容,而不以統計的程序來處理。研究的主題不是操作變項,或驗證假設、回答問題,而是探討問題在脈絡中的複雜性。從研究對象本身的架構來瞭解行為,外在的因素是次要的,質的研究者多用參與觀察、深度訪問等方法,先進入研究對象的世界,系統地紀錄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然後加以分析,並以其他的資料如學校的記事、紀錄、校刊、照片等來補充,因此研究方法上是相當有彈性的。俗民誌學者都強調自然性是俗民誌的最大特徵,俗民誌的研究者並不企圖操縱研究的情境,研究情境是自然發生的情境、計畫、關係和交互作用,研究者並未預定途徑。換言之,質的研究是在瞭解在自然狀態下發生的現象,對研究結果並未加以任何限制。同時,俗民誌研究者不在探討普遍的法則,而在詳細的描述特定文化中的具體的生活經驗,及達成這些經驗的社會規則或模式。人的行動只有在環境脈絡中才能瞭解,因此研究自然情境是最重要的。俗民誌的研究沒有固定的程序,研究者隨時發展一套策略或技巧,以便組織、管理和評鑑資料,他們是從蒐集到的資料中發展理論,而非以資料去證明理論。至於田野、紀錄、觀察、訪問、文件分析、撰寫報告等也可適時使用。俗民誌研究與田野研究、個案研究、解釋的程序等研究方法一樣,資料蒐集的途徑多元而且豐富。最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無結構性的訪問和文件分析等,文件包括會議紀錄、課表、日記、書信等 ; 其他可用照片、錄音(影)帶,以紀錄參與者的語言、交談、行動和姿態等。因此俗民誌的資料來源包括說、問、視、聽、感覺方面的,以蒐集一般被認為是「主觀的」、「印象的」、「軼事記錄」的資料。

Unknown 提到...

GT和俗民誌的比較
一. 相似
1.偏重微觀、長期、與被研究者近距離之詳細紀錄。
則重分析單位(生平、故事、事件、對話內容)。
2.以抽樣原則收集當事人的觀點。
3.不做任何預設立場結論。
二. 相異
1.GT理論可允許研究者成為研究設計的最後的仲裁者。
2.GT旨在形成理論;俗民誌之研究並無此需求。
3.GT之研究重歸內、演繹、比較、分析;俗民誌之研究重紀錄。
4.GT之研究者力求從事當事者之眼光來觀察;俗民誌之研究者兼顧旁觀者與當事者眼光之觀察。
5.GT的目的在於預測解釋行為提供行為上的願景;俗民誌目的在建立人類社會生活的模式。

文碧 提到...

我們第五組的現象學
個案研究有不解之處
煩請老師看一下我的部落格
謝謝

peterlien 提到...

我這個人比較懶,所以我只有大略的敘述.
我個人的見解是,相同點在於俗民誌只是GT理論的一部分,所以那個部分是相同的,
他們最的不同點在於GT理論再最後會發展成一個理論,而俗民誌沒有發展成理論.
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有不正確之處請老師教導,謝謝.

瑞吟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瑞吟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GT和俗民誌的比較

*相似處-

1.都具有微觀的、以行動為導向的、及時間 上的發�

瑞吟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瑞吟 提到...

      GT和俗民誌的比較

*相似處-

1.都具有微觀的、以行動為導向的、及時間 上的發展歷程等特色的社會現象。

2.參與的觀察者,觀察的參與者。

3.資料整理與分析,以歸納為主。

4.關心事件的意義。

5.研究者為資料收集的工具

*不同處-
  
   GT       俗民誌
由觀察歸納對現象 藉由自然情境的觀察
分析整理,進而提 ,求取對文化和次文
出理論、模式、主 化的全面了解。
題、或類別。  
                 
是經由系統化的資 持久的現場直接之觀
料蒐集與分析,而 察,以整體觀,取多
發掘、發展,並以 元資料記錄。
暫時地驗證過的。  

藉由科學的原則( 不需提出理論、模式
例如歸納與演繹並 、主題、或類別。
用的推理過程)、
比較的原則、假設
驗證與理論的建立
。 
   

文碧 提到...

謝謝老師
對現象學與個案研究的指引
文碧

yumi_word 提到...

紮根理論源於象徵互動主義,著重在不斷比較新舊資料,重新分類,經由分析來形成理論作者在蒐集資料過程並未詳細說明;民族誌源於人類學研究,著重在田野調查,以自然以及非侵略性的參與,詳細紀錄與描述細節來解釋研究者所看到的現象,民族誌認為文化是理解人類行為的主要途徑,以群體作為研究對象。

vivi 提到...

紮根理論─
最具有科學的研究法,其遵守科學原則,比較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建立原則.
民俗誌一
研究日常生活民眾如何進行推理思考,尋求意義的學問,認為生活世界才是所客觀知識的最終基礎.
相似─
以抽樣原則收集當事人的觀點。不做任何預設立場結論。

欣凌 提到...

俗民方法論,乃是Harold Garfinkel在一九四○年代所創建,俗民方法論的核心,端在於某些特定的研究裡,而非在於概括的理論或方案陳述,但俗民方法論也擁有一些共有的核心觀念思想。Garfinkel把社會實在界的真實本質視為是社會學的根本現象,也就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協調的活動,這活動是其成員所知、使用、且視為是理所當然的方式所達成,故是可說明的,這就是俗民方法論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對這個根本現象的反省性,正是實作的行動、實作的環境、社會結構的常識、實作社會學論證奇特的特色。由於俗民方法論主要研究社會成員如何建構日常生活的秩序,其研究調查取材均來自日常生活,故無特別有趣的題材,亦不涉及矯正、治療實作行動和建立標準的研究調查過程。


俗民方法論者認為,沒有客觀的社會,如果有,也是人造出來的,社會雖然是組織的,但仍有創造性、藝術性的存在,所以不是研究社會本身,而是研究人們看社會的方法,以及一來一往的實作。所以在生活世界中的社會成員使其日常事務具有可說明的(accountable),也就是透過不斷的說明過程來建構其生活生界。對於說明過程的反省性(reflexivity)或具體化(incarnate)的特質正是俗民方法論研究的要點。在方法上,俗民方法論試圖發明一種新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其基本技術是干擾或打亂社會生活例行的方式,然後比較被干擾前後所發生的現象。典型的俗民方法論實驗例如在餐廳中實驗者突然打斷一位陌生人進餐,並喝一口他的飲料,看此陌生人的反應怎樣,面對此種情境往往可顯現出一般人「正常的行為法則」。
GT
由觀察歸納對現象,分析整理,進而提,出理論、模式、主題、或類別。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以暫時地驗證過的。藉由科學的原則(例如歸納與演繹並、用的推理過程)、比較的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的建立。

sherry 提到...

我認為民俗誌是質性研究的一種,研究者必須進入到觀察對象的生活世界,在實際的接觸過程中,親身地了解對方的生活形態與問題。不過,為了能夠更準確地反應研究對象的實際經驗,除了將其視為行動主體外,更進一步的強調,必須從當事人的觀點(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來看世界。民族誌的研究目的在於了解當事人眼中的另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掌握當地人的角度與視野來理解他們的世界。所以民俗誌是一種真實的記載。


紮根理論是質化研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研究法,紮根理論方法的要旨在於將現象作系統性的資料收集、並藉系統化分析、整理,藉由資料歸納,從研究情境中發展或建立理論。換言之,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以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因此,在研究中,資料的收集、解析及理論的建構彼此都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
紮根理論被認為是質化的方法中,最為科學的一種方法,因為它藉由科學的原則(例如歸納與演繹並用的推理過程)、比較的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的建立(胡幼慧主編,1996)。就質化的觀點來說,它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的導引出紮根的理論。
綜合以上兩點歸納出民俗誌與扎根理論同樣是質性研究,民俗誌是一種身入其境的記載,但他可能是「主觀的」、「印象的」、「軼事記錄」的資料。而扎根理論是較科學的,從資料收集、假設驗證到理論建立,都符合科學的邏輯。

薀淇 提到...

紮根理論可藉由譯碼程序進行資料的分析與理論的建立。其目的不僅在由資料中擷取議題,或由幾個組織鬆散的概念中發展出一個描述性的理論架構。譯碼是一種把資料分解、概念化,然後再以一個嶄新方式把概念重新組合的操作過程。紮根理論的研究法的分析部分,是由三種主要的譯碼過程所組成:開放性譯碼、主軸譯碼及選擇性譯碼,使得原始資料逐漸概念化、範疇化,再對原始資料的交叉檢驗與驗證,使得理論可以確實的建立。

俗民誌或稱人種誌、種族誌,是人類學的一支;乃在對廣義、特定的人類文化做深入、整體的分析描述。他是由人類學者發展而成,故有時也稱人類學的田野研究路徑或文化人類學。俗民誌非常仰賴實地研究,通常研究者必須完全地投入、參與其研究主體的日常生活及文化,已獲取被研究者的主觀感受。
雖然人類學者從事俗民誌研究時,常採參與觀察法,以便獲得被研究者的主觀點,教育只除了參與觀察外,也場採非參與觀察法或二者間採。非參與觀察者通查需做繁複的教室活動、互動記錄;參與觀察者則多利用視聽設備進行記錄,並再觀察後立即進行分析。

Sammy 提到...

紮根理論的特色之一是「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的結果」。此法重視「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的導引出紮根理論的一種質性研究方法…目標是要去建立忠實反映社會現象的理論」研究重點。而在俗民方法論者認為,沒有客觀的社會,如果有,也是人造出來的,社會雖然是組織的,但仍有創造性、藝術性的存在,所以不是研究社會本身,而是研究人們看社會的方法,以及一來一往的實作。

郭淑惠 提到...

相同:
兩者皆以觀微的角度而專注於日常生活,關切思想與行動,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藉由這種互動關係的研究,來發現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規範與價值。
相異:
紮根理論不如俗民方法論的高度經驗實証取向。

Lucy 提到...

GT理論&俗民誌
相同點:
1.同為質性研究方法的一種。
2.研究者參與情境中及與被觀察者互動。
3.資料整理與分析皆已歸納為主。
4.不做任何事先預設立場。
不同點:
GT理論—
1.最終目的是行成理論。 
2.不是去瞭解一個所謂單一的因果關係的社會現象。
3.運用科學的邏輯,即歸納、演繹與假設驗證,而這三個步驟在紮根理論研究中,被周而復始地不斷運用進行著。
4.是一不斷的來回相互影響及比較的過程。
5.不只是報導或描述被研究主體的觀點,且要具有理論的分析性。
6.研究並非由一理論開始,再驗證,而是由一研究的現象領域開始,理論再緩慢形成。
7.強調概念的豐富性。
8.最後的結果,不只是一個故事的呈現,或僅是幾個主題式的概念而已,透過資料的分析整合,達到概念上的稠密以及理論上資料的飽和。

俗民誌—
1.難以建立理論。
2.專注於單一研究現場,把焦點放在詳細的記錄單一現象上。
3.源自於人類學研究的傳統,主要研究問題在於「文化」的概念。
4.蒐集資料以軟體資料為主,詳細地記述人、地、物或談話的內容,而不以統計的程序來處理。
5.沒有固定的程序,研究者隨時發展一套策略或技巧,以便組織、
管理和評鑑資料,他們是從蒐集到的資料中發展理論,而非以資
料去證明理論。

阿飛 提到...

相似之處:
1.都是屬質性的研究方法
2.重視資料的分析‧整理及歸納
3.皆有參與式的觀察
不同之處:
GT:
1.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跟分析,有步驟的研究,重視研究的歷程
2.強調科學研究的方法及原則(演譯、推理)
3.運用邏輯的思考方式
俗民誌:
1.將原有的資料透過重新分析及整理的過程,而得到結果
2.重視人們日常生活的觀察,強調對世界及文化的了解
3.做長久的參與觀察,並紀錄、組織

muchi 提到...

紮根理論的目的旨在發現或產生理論。受到符號互動論的影響,此類研究源自對於巨型理論套用的反動,認為理論應植基於田野中的資料,特別是人們的行動、互動與社會歷程中。此列研究多應用於社會學、護理、教育與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中。
俗民誌是對於一個文化、或社會群體所做的系統描述與詮釋。源於文化人類學,後社會學者一開始採俗民誌進行田野工作,而研究對象從早期人類學的異文化,後擴展至社會中次級文化。可說是一研究歷程,亦可說是一研究的結果,就歷程而言,俗民誌涉及長期進入田野,以參與觀察的方式蒐集資料,並對重要的報導人進行深度訪談;就結果而言,俗民誌則是一描述文化的文本。

藍色的維尼 提到...

什麼是「俗民誌」?
屬於文化人類學的傳統,是在探索一個文化的整體生活、態度和模式。研究者常在田野停留一段時間,以多元方法獲得資料。例如符號人類學檢視神話、儀式或其他文化事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調和,並以溝通分享來達到其需要。

施施 提到...

GT與俗民誌
相似:
1.研究者資料蒐集的工具
2.關心事件的意涵
3.研究者的參與及跟被觀察者的互動
不相似:
1.GT有彈性性
2.GT從事件情況結果處理措施過程來思考
3.GT會從不同背景不斷思考
4.GT最終目的是理論
5.俗民誌從日常生活進行推理思考尋求意義的建構
6.俗民誌由現象學詮釋學與日常生活語言的分析
7.俗民誌強調對生活世界的瞭解
8.俗民誌最終目的是描述

☆chi☆ 提到...

紮根理論就是最具有科學的研究法,遵守科學原則和比較原則而民俗誌就是研究民眾是如何進行推理,認為生活才是知識的基礎

匿名 提到...

GT是從眾多資料中去找出相關性、共通點從而得到結論即形成理論。而俗民誌就是從每天日常生活中尋找關鍵線索,發掘重要的現象,鑑往知來。在社會上立足生存,我們每個人皆具備天生的觀察力和合群性而這就是俗民誌研究者角色的特質。
俗民誌是人生活過程中所留下的故事,而GT即是可以從這些故事中去找出、歸納出想找出的理論。

sophia 提到...

GT就是一個理論,是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並且將以概念化,聯繫起來形成紮根於現實世界的理論。
俗民方法論就是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記錄下來,最後並不會成為一個理論。

依雯 提到...

GT理論-在研究的過程中,其每一個論點與論點之間有其因果關係,在經由系統化的組織形成一套核心概念,而其理論基礎是堅固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形成理論。
俗民誌-可以說是一種日記式的記錄,像是故事,其記錄是長時間的,它不是一種理論,也沒有因果關係,最終的目的是描述。

annie 提到...

前陣子我的電腦中毒,所以久未上網更新我的部落格,如今優秀的老公幫我修好了,呵呵!我又再次復活了。^_^

茶茶☆═─ 提到...

俗民誌(ethnography)屬於文化人類學的傳統,旨在探索一個文化的整體生活、態度和模式。研究者常在田野停留一段時間,以多元方法獲得資料。例如符號人類學檢視神話、儀式或其他文化事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調和,並以溝通分享來達到其需要。
GT理論是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換言之,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因此,資料的蒐集和分析,與理論的發展是彼此相關、彼此影響的。發展紮根理論的人,不是先有一個理論然後去證實它;而是他先有一個待研究的領域,然後自此領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論。

GT和俗民誌的比較
一. 相似
1.同樣是質性研究方法的一種。
2.研究者要和情境和被觀察者有互動。
3.不做任何預設立場結論。紮根理論所要形成的理論是實質(substantive)理論與形式
二. 相異
1.GT旨在形成理論;俗民誌旨在探索一個文化的整體生活、態度和模式。
2.GT理論所形成的理論是實質(substantive)與形式(formal)理論
3.俗民誌源自於人類學研究的傳統,主要研究問題在於文化的概念。

Fanny0923 提到...

GT與俗民誌相同:
1.都在敘述一個事件。
2.將是建一列列的歸類好。
3.不加入個人的意見。

GT與俗民誌不相同:
1.GT是指有因果關係、是理論和有系統化。
2.俗民誌是指是一個故事、是一種描述和長時間/脈絡。

佩琳 提到...

俗民誌一
描述文化的文本,認為生活世界才是所客觀知識的最終基礎.,研究日常生活民眾如何進行推理思考,尋求意義的學問。
紮根理論─
方法的要旨在於將現象作系統性的資料收集、並藉系統化分析、整理,藉由資料歸納,從研究情境中發展或建立理論,其遵守科學原則,比較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建立原則

佩琳 提到...

俗民誌一
描述文化的文本,認為生活世界才是所客觀知識的最終基礎.,研究日常生活民眾如何進行推理思考,尋求意義的學問。
紮根理論─
方法的要旨在於將現象作系統性的資料收集、並藉系統化分析、整理,藉由資料歸納,從研究情境中發展或建立理論,其遵守科學原則,比較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建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