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10, 2006

1013上課的內容---典範的總結&知識論(1)

各位同學大家好。
首先,衷心希望各位過了一個愉快的中秋節。

妳們「可憐」的Jimmy老師呢,在這個中秋節一片烤肉也沒吃到.....
倒是作業與功課積了一大堆,正在拼命地趕工中,整天跟我的NB為伍。

ㄟ...大家都辛苦了!

言歸正傳:我們這個禮拜五(10/13)將要開始探討「知識論」。
可是在步入下一個章節前,我想要對典範作一個小小的總結。

**********************************************

上次我們提到,「典範/派典」:是「某個科學社群對於本身的專業所抱持的價值觀、態度與研究方法的準則」。例如各位在「幼教」的專業裡,對於幼兒教育或者幼兒雙語的學習,自然有一套專業的看法。而這一套看法,在「幼教領域」裡幾乎是達成共識的。

而上次我也提到:在我本身所學的心理學研究典範裡,智力的量測已經慢慢揚棄了傳統「紙測驗」的方法,漸漸走向「大腦量測」的技術。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相信:心理/情緒/ = 大腦某個區塊的生理反應。

這個典範對不對?我不與置評。
可是我個人從「諮商」或者「輔導」的人本心理學觀點來看,人類的諸多情緒,是絕對沒辦法被「裂解」為「生物反應」的。所以,也絕對不可能由藥物就可以治療許多的心理疾病。

雖然台灣人愛吃藥。
可是,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吃了藥」就解決,對嗎?

20 則留言:

peterlien 提到...

我相信心理問題是我們大腦的關係,但是我們的大腦會產生變化,是因為外來的因素所導至的,1.有些是被制約導致,例如曾經被蛇嚇過的人看到繩子會以為是蛇.2.認知因素3.社會文化的改變
這些外在因素使我們的大腦產生一些反應,這些反應小則對我們的生活不至產生影響,但有些人就會對他的生活產生影嚮,而這些人真的要吃藥嗎?我覺得不一定,透過心理諮商語輔導也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就以前未有藥物治療前不就是用此方法嗎?

Jimmy Ou 提到...

Hi, Peter,

謝謝你的意見。我完全贊成。
特別是你所陳述的,對大腦產生改變的三個外來因素。也謝謝你對我的施用藥物的意見表示認同。這表示,我們相信著一樣的典範呢...

: )

Jimmy Ou

翠芬 提到...

老師我的部落格弄好了,可是你一直沒來看過,是不是那邊出了問題呢?

文碧 提到...

【大腦量測】是個最新的趨勢,謝謝老師帶給我們這一個最新的訊息,但是,我有一個疑問,上次老師舉例的例子,腦波反應慢的代表聰明的可是,測試題目的結果,來自於先前得學習經驗,那麼他的學習環境如果刺激不足或沒有這種先前經驗的話,那他的腦波因緊張而劇動,這樣說他智力差似乎也不太公平(指常態分配的中間群)

瑞吟 提到...

對於老師所說的觀點我也認同,真的部不是所有的病都是靠藥物來治療的,俗話說:"心病還是需要心藥醫",這可不是用藥物就能好的.

叮叮的家 提到...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張苙雲董事長



(本文刊載於910720中國時報/民意論壇)



在一本1945年出版有關組織行為的經典之作之一的書中,諾貝爾獎得主Herbert A. Simon闡明人類行為「有限理性」的本質。他指出人們的大小決定,多半受到自己能接收到之訊息的左右。由於訊息接收難以完整周全,有時訊息即或完整,各路資訊之間的矛盾,使人常生「知道的越多,越難做決定」的喟嘆。人的許多大小決策,往往因為情勢所需,即或訊息不全、或訊息不明確,還是得做一選擇。這時候的決定,經過得失利弊的衡量,雖不完美,至少希望在所得到的訊息內,做出不至太差的決定。醫療決定,不能例外,同樣有「有限理性」的特質,是在醫師能力範圍所及的已知下,做出的最適當的選擇。



醫療臨床工作面對的是病人的各種「不明朗狀態」所帶來的挑戰。佛克斯(Renee Fox)在五零年代就明確地指出面對病人不舒服的主訴時,迅速正確處理「不明朗狀態」的能力,正是醫學教育的首要目標。處理病人狀態的方向之所以不明朗,有可能源自於醫學知識的發展,現代醫學知識的有限性,不管醫師如何的訓練有素,仍是有許多的問題沒有答案,也沒有解方。不明朗狀態也有可能來自個人能力之不足。因而,醫學訓練的主旨是教導醫學生去分辨和認識,就這些「不明朗狀能」的處理而言,哪些是來自醫學知識發展上的極限,是現今醫學領域內仍有待解決,仍為「不知」的部份﹔而哪些是來自個人的限制,是因為個人對醫學領域的知識不足、經驗不足,以致不知。透過醫學教育的訓練,使得醫學生、醫療工作者在有能力去了解醫學知識的同時,了解醫學的機率本質和極限。



醫學尚非萬能,醫學的極限也促使許許多多的研究者,投入他們的心力,尋找破解疾病機轉的妙方,也因為醫學尚非萬能,面對病人時,醫療人員亟需以謙卑的態度,能居安思危,將利弊得失多所說明。最最危險的醫療正是由那些自信滿滿、容不下一點質疑的醫師們所提供。「相信我,我開點藥給你吃」,就是最大的陷阱。畢竟昨是今非的例子,醫療史上,並非乏見,近日的「荷爾蒙療法」事件,只是例子之一而已。



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美國醫學會期刊》最近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50-79歲更年期後婦女在使用後,罹患乳癌、心臟病、腦中風的風險較沒有採用該療法的婦女高,整體而言,荷爾蒙療法是弊多於利。這個結果震驚了許多長期使用該療法的醫師和婦女,也引發許多不同角度的討論。



諸多反映中,我們很欣慰地聽到醫師誠實地表示不曉得那麼嚴重,原來「婦產科醫學界一向宣導的荷爾蒙知識並非完全正確,而是相對高風險的治療」。雖不意外,但仍讓人極度憂心的是媒體報導出來後,發聲的婦產科醫師們“直覺反射地”敷衍搪塞,再加恫嚇,認為國情、體質、使用方式不同,美國的研究結果並不一定適用台灣,貿然停藥將使「原可預防的疾病病例快速增加」。完全忘了在推銷美國的荷爾蒙療法時,是如何地全心全盤接受,國情、體質和使用方法都不曾在考量之中。更讓我們失望的是衛生主管機關是在媒體報導之後才有所回應,且其說法是:「過去曾徵詢,當時專業人士傾向建議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近日將邀請專家進行深入討論」、「將推動本土的研究」。



一個新藥的開發通常平均要花上十年時間,投資達五億美金,而能成功者不過十萬分之一。但是通過臨床人體試驗上市後,新藥才真正面臨大型的人體試驗。有些藥品上市後才發現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嚴重者可能必須全面回收下市。所以藥品的研發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必須擁有雄厚財力和能力方能持續投入。大藥廠也在專利的保護之下,壟斷全球市場,拮取驚人的利潤。藥廠不僅是藥品的生產者,它也是醫師之醫藥新知的提供者、詮釋者,研究計劃的支持者。因此世界各國對藥品的審查,都被視作為國民健康把關的最重要關口之一。



大家想想看,我們吃的藥是經過怎麼樣的通路和什麼人,才從藥廠到達我們手中?這個過程中,誰替我們把關?誰將訊息過濾篩選?誰將訊息截留,以至於我們拿到的藥品只有圓形紅色一顆、六角型白色一顆,用藥風險和副作用卻無隻字片語?醫院看了30%的病人,但開出了61%的藥品,根據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四月份的醫療品質調查,醫院的平均看診時間短於診所,醫院醫師對病人說明藥品的比例也低於診所。再與先進國家作比較,為什麼進口藥品的說明書,英文就遠比中文來得詳細、具體?在原廠生產國,高規格的用藥安全的要求,到了我們這裡,就縮水、簡化?為什麼我們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得到的用藥安全資訊遠遠超過衛生署的網站?做為後進國的我們,為什麼醫療衛生主管官署總要看到外電報導,甚且國內媒體報導,才會得知屬於他們職責所在的最新發展?而往往在被告知後,還要拖延一下時間去求證?



「荷爾蒙療法」事件,讓是為後進國家的我們,警覺到無論在政府,或者是醫學界,都沒有有效掌握尖端資訊,解讀先進國家重大醫療知識的進展,以至迅速發出警訊的機制。在台灣在「過濾」與「傳遞」用藥安全資訊的過程困境重重,理應替民眾在用藥安全上把關的衛生署,理應釋出並解讀醫藥資訊的「藥廠」、「醫院」、「醫師」、和「藥師」本來就沒有盡責,「荷爾蒙療法」事件的發生,台灣各相關人的反應,只有加重我們的憂心。

施怡 提到...

老師我的部落格弄好了,請老師有空上來看一下。

佩琳 提到...

老師我的部落格弄好了,請老師有空上來看一下。

阿飛 提到...

雖然說吃藥真的能治好某些病症,但是對於有情緒障礙的人來說,除了吃藥,另外也要給予他們一些心靈上的安慰及輔助,適時的給他們鼓勵,才能盡早幫助他們走出黑暗,不是嗎?

茶茶☆═─ 提到...

我也覺得心病是很難只靠藥物就能痊癒的
還要配合其他的治療~況且藥吃多了
對身體也不好~會有很多負作用

薀淇 提到...

腦波量測找出成功的關鍵
作者:NLP in Formosa 陳心亭資訊網
腦波量測找出成功的關鍵
生物回饋收集大腦額葉的電子波回饋反應出腦波訊息,左、右腦的思維差異,快速可以從腦波圖表一窺究竟,從量測時間可以推測,學習的生理時鐘的時態效應,這些科學數據讓我們在協助學習過程中,找到有效的學習方式,專注力與記憶力的訓練,讓學習的培訓成為有勇有謀的智慧。
大腦總指揮這本書,描述一位神經科學家的大腦之旅,其中大量探討大腦額葉,讓我們一起來瞭解,領導力強不強,是不是真的跟大腦最有關?其實從皮紋評量我們也發現,大腦額葉主導了人類先天智能的啟動,指揮多元智能的協調展現,大腦額葉象徵對生命追求的動力、企圖心、對社會人際的互動、對自我生命內省與要求,這些都由大腦的額葉來掌握,就像是交響樂團的指揮,雖然指揮在樂團中沒有掌控任何樂器,但卻是整樂團的靈魂,照樂譜(企圖、目標)發揮每個樂器的協調性,演奏出獨特的風格。
我們從皮紋評量經驗中,發現有人先天智能是主動展現,有人卻是被動呈現,有些甚至於由顯性轉變成隱性智能;這些現象我們可以藉由腦波的評量,找到合理的原因,並同時思維教育的方法及積極的引發先天智能的極致發揮。引發行為的驅動認知與行為展現的因素不外乎:目標、計劃、激勵、企圖心、夢想等,及對於未來的期待,叫醒大腦的額葉,扮演總裁功能,在腦神經科學研究中發現─額葉造就了文明。
科學最後的蠻荒地帶─大腦,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套完整的說明手冊,也沒有正確的操作方式,在有限的資訊與科學驗證的實驗中,人類一直為大腦的好奇盡力的研究改變的策略。我們發現人類的自我覺知與對他人的覺知、行為的動機與驅動力、目標判斷的視野都與大腦的額葉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額葉就如檔案總管,將你檔案中的先天多元智能如何協調性的發揮,如何功能性的展現,就像一把開啟潛能世界潘朵拉盒子的鑰匙,讓潛能源源不絕的展現出來。
人類的大腦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自然界中最複雜的系統,皮紋評量只是在複雜中做了簡化的假設,希望能獲得更多有效的資訊,來協助我們了解自己在生活、學習、人際、認知等的發展,結合腦波評量,我們更可以觀察,額葉的回饋電子波,如何來影響人類的行為的具體表現,我們瞭解一旦額葉發揮領導的角色時,自我的自主性與控制性就產生微妙的互動與平衡,就成了我們所謂的個人領導風格或智慧,關係到人格的成形與習慣領域的發展,這些都是我們透過腦波量測,額葉提供我們的寶貴資訊。
大腦與心智科學的時代,我們知道大腦額葉關係著一個人的人格、思想、行為認知與學習,這是由腦波量測回饋的資訊,我們如何才能影響大腦額葉的運作,發揮個人的優勢行為,引發大腦額葉成為積極的指揮家、企業總裁,心智模式與大腦記憶及大腦額葉的互動關係,是否存在有什麼祕密?那些訊息是可以改變大腦額葉的動作、大腦額葉可以如何訓練成為更有效率的將軍?秉除先天的基因、後天的傷害,人類該如何更有效的運用科學研究方式來開啟最後的蠻荒地帶?讓我們一起來找到成功的關鍵。


不要自我診斷,亂服成藥。有身體健康上任何問題,應先請教專科醫師、意藥師或藥劑生做診斷或健康諮詢,確定應使用藥物時,再確實依醫師處方或指示用藥,如此才能避免濫用藥物危害健康。
任何藥物服用過量對身體都有害處,絕不可以有「差不多」的心態去服藥

施施 提到...

我很贊同老師的看法
真的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靠藥物治療的
如果完全靠藥物治療的話
還有可能會有些副作用呢
也些疾病就不一定要用藥物治療
就像有心理障礙的人就需要心理上的溝通治療
所以ㄚ......
所有的病並非完全都是要靠藥物治療病的

sophia 提到...

人的心理是深不可測的 雖然外表看不出來 但~~內心深處仍會有一種心態 那就是我是不是該吃點藥來保健身體 或如一有疾病就求助於醫生 但大家都忘了"心病還是需要心藥醫" 並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靠藥物來治療的

sherry 提到...

老師,我的部落格做好了
幼92辛 洪秀麗
http://www.hung20061007.blogspot.com

nancy 提到...

老師的想法我也認同,真的不是任何事情或病痛都可透過吃藥葯而解決的,一定要找出真正原因或因素對症下葯才行,且藥物真的不可常服用因有些藥物有副作用喔!

Shelly 提到...

台灣人愛吃藥大多是因為健保的關係,才會一直拿藥,利用健保拿藥是比外國便宜很多,看醫生也比國外便宜。如果台灣依照國外的方式看醫生的話,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敢去看醫生,看一次病就必須花很多錢,何況拿藥呢?!
會有吃了藥就會好的心態,那些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些只是小感冒,卻跟醫生說的很嚴重,就只是想要拿到藥,可以一直留著以後生病時可以吃,如此一來就連以後的掛號費都可以省下來,這也許是台灣人貪小便宜的心理吧!

Fanny0923 提到...

雖然台灣人愛吃藥。
可是,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吃了藥」就解決,對嗎?
對的.吃藥是無法解決事情的,凡事都要以樂觀角度去看每件事,相信「樂觀」這帖藥吃下去一定會藥到病除。

suofan 提到...

《典範論》.....

佩琳 提到...

我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靠藥物治療的,如果完全靠藥物治療的話,可能會有些副作用,心病還是需要心藥醫,但並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靠藥物來治療的,一定要找出真正原因或因素對症下葯才行。

施怡 提到...

我覺得並不是所有的病只靠吃藥病就會好,有些部份是屬於心病,心病還是需要心藥醫,就算吃再多的藥也不會好,只會讓身體更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