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31, 2006

GT Theory (紮根理論)的介紹與省思

Hi,各位同學大家好,

開學至今,我們已經大致介紹與探討了「典範」、「知識論」與「質性研究」...這些議題。
從這個禮拜開始,我們會進入更「專業」的領域:
那就是對隸屬於「質性研究」中,各項專門研究法的介紹。

GT理論*************************************************************

在眾多的質性研究法中,GT理論,又稱為「紮根理論」,是個人非常喜歡的一種研究法。
個人也認為(或者是偏見?),GT理論是所有研究法中,唯一一個可以涵蓋「質性研究」的活潑與「量性研究」的嚴謹的研究法。

事實上,我本人正在撰寫的博士論文,也就是以這個研究法為基礎而開展的。

紮根理論的創始人Strauss (1967) 博士曾說:一個具有強大「詮釋」力量的理論(記得我們所畫的圈圈嗎?越好的理論可以涵蓋越多的data),在形成的過程當中就是嚴謹無比的。也就是說,一個理論的「好」或「壞」,端賴於這個理論在「形成」(formation)過程中,是否合乎程序嚴謹,假設周全,與反覆驗證的步驟。在所有的質性研究法中,GT最重視一絲不苟的「技術面」程序 (例如:撰寫研究日誌、多方蒐集不同來源的資料,反覆的推敲閱讀資料...等等)。

而我們行使紮根理論的「根本目的」為何呢?
就是形成「最佳」的理論,以便解釋最大量範圍的data(資料)。

作業:

在我們禮拜五介紹GT理論之前,希望各位先行閱讀下列的文章:


紮根理論的建構

請各位務必先行閱讀。
也歡迎將疑問帶到課堂/部落格上,我們來一起討論。

大家辛苦!

29 則留言:

Erica 提到...

紮根理論源於實用主義與象徵主義,是質性研究中最具科學的研究法.研究時須符合:科學的邏輯.登錄典範.[互動地]思考三個原則.
取自課本376頁

vivi 提到...

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的結果,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的導引出紮根理論的一種質性研究方法…目標是要去建立忠實反映社會現象的理論,不但研究主題來自日常生活的經驗觀察,也要將因此建構的理論應用於具體問題的解決域上,檢視、討論所屬相關一面搜集資料,一面檢驗的連續循環過程,而且在程序裡已蘊含著檢驗手續,因此我們認為它可以滿足我們這個研究案的需求,亦即在一個尚未開發的領紮根法式一項由人的經驗開始,也回歸人的生活經驗的探索過程。

欣凌 提到...

看完GT理論ㄌ

李芷菱 提到...

紮根理論是從資料開始進而建立理論,並且經由歸納與演繹的循環,二者交替運行,直到把所蒐集到的龐大原始資料縮減、轉化、抽象化成為概念以致形成理論。也就是將發現理論與驗證理論的工作同時來進行。甚至在紮根理論研究中為形成理論,研究者有許多的假說驗證和決策擬定,是在一種非正式、隱晦的方式下形成的。所以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的概念著重在於結合歸納與演繹,並持續的使用比較與分析的方法。

peterlien 提到...

有看但是有些沒懂,我有個想法,這是我看電視得來的,因為很像紮根理論,那就是很像刑警和鑑識人員辦案子一樣吧,當刑事人員和鑑識人員到犯案現場時,她們馬上開始收集情報,不管有用或是沒用的情報,她們都收集,這包括:現場訪談,找目擊者,找相關的犯罪的物體等,回去鑑識室後,再將這些收集來的情報一一分析,一一的併湊起來還原犯罪現場的原貌,
如果收集情報的方向錯誤,她們又會在一次的檢視證物,看是否有遺漏那個細節,而重新驗證及尋找相關線索,
我想用這個犯罪例子來詮釋紮根理論不知是否洽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sherry 提到...

紮根理論,是質性研究中一種創造理論的研究法。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又稱為基礎理論或深入理論,是質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一種。紮根理論用歸納的方式,系統化的程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的結果。以達到適切性、瞭解、推廣性及控制。

瑞吟 提到...

我覺的紮根理論是分常講求精細度的,除了以質性研究為基礎,還要適當的以量性研究作為搭配,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紮根理論是非常嚴謹的,所以要做各層面的考量,成為理論的依據,也必須不斷接受外界的新資訊。就好像在蓋房子一樣,首先我們要把地基打好,這樣我們才可以把樓層越蓋越高,不用害怕或擔心它會支撐不了而倒塌。

unayun 提到...

真相是人類所求的
研究事物的方法不管是量化或是質化,都有其優缺點(應該是說每個事物本質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如數學與歷史)。
扎根理論告訴我們在研究事物時,除了研究者要與研究的事物有互動外,資料的搜集與登錄要嚴謹,並且著重於分析與詮釋。
扎根理論也告訴我們因為社會多元化,所以研究方法標準化不可能,但是同時也告訴我們要重視指導綱領與拇指法則的建立,這其中的拿捏是不是也是一種標準?
我想重點應該是,不管研究何種事物,只要你的研究方法是可驗證的,所研究的事物就越趨近真相。
當然,可驗證的研究方法,絕對不是憑空臆測的,而是經由無數次的研究,反覆的修正,而成為大家可接受的理論。
漸漸的進入研究方法論的核心,也希望所學到的可以讓自己在研究事物上,更接近真相。

薀淇 提到...

紮根理論主要是指在如何從資料中發展理論。量化研究的特色是從上而下,也就是從上層的理論出發,先有理論後再去搜集資料。而質性研究則是由下而上,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重點是擺在對現象的基本的了解,隨著資料分析的過程、成果中,慢慢沈澱、篩選出重要的議題,再繼續收集資料。
而紮根理論是進行質化分析的一種方法,包含了一些特徵,像是理論性抽樣;同時,它也是某種方法論的引導。因此,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去發掘並發展理論,並且提供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程序和技術,分析眾多的原始資料,並且把這些資料概念化。

muchi 提到...

紮根理論是,一面搜集資料,一面檢驗的連續循環過程,而且在程序裡已蘊含著檢驗手續。亦即運用「比較的原則」從蒐集到的第一份資料,去進行比較。藉此,資料得以整理,找尋出秩序,即可看到各現象間的關係。
〈根據徐宗國的資料顯示〉

郭淑惠 提到...

優質的紮根理論建構是驗證研究的最佳依據。

阿飛 提到...

「紮根理論」此一以紮根於現實資料而發展理論為訴求的方法論,和其他質化研究方法一樣,也遭受到了某些批評,在實地工作時,研究者每天須面對大量的新資料,很難立即著手整理,以建構下一階段的理論;在研究情境的壓力下,通常只允許研究者發展「概念」,很難真正達到一種「理論」的地步。紮根理論的方法,長期以來,只被當作一包裝工具,方便人們用以宣稱「質化分析」來進行個人各取所需的雜亂研究。質化研究者通常並不願意讓自己「資料蒐集」與「理論分析」的工作維持高度的互動關係,而寧可以兩階段的方式,進行一種「生米煮成熟飯後的解釋」,有部分學者認為,在資料處理與分析上,研究者尚會面臨資料的「第一度建構」工作與「第二度建構」工作的兩難情境,二度建構的策略,會干預第一度建構工作的純粹性(蒐集資料的方向須受階段性理論所引導);另外,在實地研究中,學術相關活動所耗費之精力和資源有限,反倒是非學術性之預備工作須耗去大部份的時間,特別是紮根理論之「理論性抽樣」與「尋找反例」的主張,更使得研究者須出入游走於現象場中無數次,然而,紮根理論卻似乎忽略了實地研究之不易,困難點在於—其不允許輕易進入,亦不允許輕易退出。
於研究者來說反而具有提醒作用,刺激研究者進一步反省,是不是真得可能在完善的第一度建構下,完成二度建構的任務,使研究者對其研究策略保持更高的彈性;另外,實地工作出入之不易,恐真為其限制,然而,必須要了解的是紮根理論研究方法,乃為一種研究設計,而實地工作則是研究者蒐集資料、接近資料的方法,兩者是屬於不同範疇的東西,僅管目前為止,此種研究設計最主要被運用於實地研究上,吊詭的是,實地研究或許並非此種方法邏輯最能有效發揮的場域,因此對於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我們除了應盡可能的維持其「資料蒐集」和「理論建構」的密切互動外,也應對這種研究設計應用於其他領域(實地研究外)的潛能加以重視。

依雯 提到...

紮根理論是一個很不錯的研究方法,同時都涵蓋了質與量的研究,從收集的資料中去發現及建構理論,能清楚的了解理論的建立,採用這樣的研究法所架構出來的整個結構系統會是很完整的。

Unknown 提到...

根據專家的說法,在1950年——1970年時,由於現代主義時期興起,他們以後實證主義為主導,認為還有一個更本真、本質的東西,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它,但我們可以無限的逼近本真,逼近本真的方式是運用方法、技術,這也就是扎根理論產生的背景。
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從真實的問題情境入手,梳理問題的原因、結果,及諸因素之間的聯繫;然後將之分類,從類別的角度分析; 最後,用整體的觀點來研究並提出解決方案。後實證主義者大都採取質的方法,在自然情境下了解被研究者的觀點和思維方法,然後在原始數據基礎上建立紮根理論。

我覺得扎根理論是用後實證主義的方法,試圖來解決某些一直找不到真相的疑案,當我們發現某個存在的現象,卻不明其所以時,就可以用廣泛的搜尋事實或線索來逐漸逼近真相。
但很可惜的是,扎根理論由於重視質的研究,認為真相是建立在實地收集資料的基礎之上,所以注定他不能解釋某些很廣泛現象的原因,而只能集中全力去說明某一個事件或一小部分的人,他們那樣做的動機或緣由。
扎根理論的主要功能,我覺得用來尋找出某個現象或事件的原因,或用來詮釋某個被研究者,可能較適合這個理論吧!

yumi_word 提到...

紮根理論係為質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一種,研究者對於自己所深感興趣的社會現象或教育現象,不斷思考如何收集、分析與報告資料,以發掘並建立理論。
紮根理論植基於實用主義(pragmatism)和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因為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故其相當重視研究結果的功用,其研究所建立的理論也是用來幫助了解現象及解決問題。
此外也受到象徵互動論的影響,主張研究者進入社會情境裡研究,由情境的當事人去詮釋其社會現象,藉以了解社會現象。
當然紮根理論的研究過程也相當遵循科學原則,從資料收集、假設驗證到理論建立,都符合科學的邏輯。

施施 提到...

紮根理論不是理論,而是一種方法,是為了讓我們如何發展出紮根在資料上的理論。
紮根法沒有一定的科學限制或是發法論立場的預設,但特別適用於探討行動互動ㄉ意義。
主要建立理論而非驗證假設或既有理論,也就是著重在發現的邏輯而非驗證的邏輯。
紮根的資料詮釋比較性思考採、取多元觀點、時時檢視假設,詮釋和資料之間的關係,保持懷疑論。

Maple 提到...

上完11/3(五)的課程,以漸了解何謂紮根理論
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因此,資料的蒐集和分析,與理論的發展是彼此相關、彼此影響的。

nancy 提到...

對於紮根理論的定義是在如何從資料中發展理論,而這就稱之為 紮根理論。即紮根理論強調在社會研究中經由系統化的施行與分析以 獲得理論。紮根理論方法論的出現在質化資料上是朝向發展一個理論,無需要委託任何特別形式的資料,研究的管道。紮根理論並非是一個特別 的方法或技能,它是進行質化分析的一種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區分的 特徵,例如理論性抽樣;某種方法論的引導,例如持續的比較及使用一譯碼的典範,確立一概念化發展。
紮根理論是用歸納的方式 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 換言之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 因此資料的蒐集和分與理論的發展是彼此相關析彼此影響的。發展紮根理論的人,不是先有一個理論然後去證實它而是他先有一個待研究的領域,然後自此領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論。

Eileen 提到...

紮根理論~應該更有說服力及證據去分析與報告資料讓別人相信這些東西是對的。
因此我認為它可以滿足我們研究的需求。

sophia 提到...

紮根理論,又稱為基礎理論或深入理論,是質化研究方法的一種。質化研究,是指不經由統計程序產生研究結果的方法。紮根理論用歸納的方式,系統化的程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的結果。以達到適切性、瞭解、推廣性及控制。
也就是說當你要研究一個課題時 你要多方面的去收集資料 而不是只聽或端看事情的表面就去研究 當資料收集的越多就更能穩固你的理論

☆chi☆ 提到...

理論的東西都非常的死,但老師卻可以
把這麼死的東西用那麼活的方法讓我們
了解何謂紮根理論,老師從不會一開始
就切入主題,而是先做活動等活動做完
再切入主題,這個方式很有趣,不知老
師每次在準備活動時是不是都要想很久。

three cats 提到...

本人對紮根理論的收集資料中,了解到紮根理論是質化研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研究法,紮根理論方法,在於將現象,作系統性的資料收集、並藉系統化分析、整理,藉由資料歸納,從研究情境中發展或建立理論。紮根理論適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紮根理論被認為是質化研究方法中,最為科學的一種方法,因為它藉由科學的原則(例如歸納與演繹並用的推理過程)、比較的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而建立的。
其實紮根理論非常適用於研究幼教人員未來的方向或幼教經營方向來逕行研究,由於今日的社會已面臨到少子化和外籍新娘生下的新台灣之子,在教育環境中,園所面臨招生問題以及教師該如何指導新台灣之子的問題?如果政府可以以紮根理論的方向來加以分析,資料整理所得的結果,也許就可以擬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吧!那麼我們這些教師在走幼教之路就不會有茫然而無所適從的感覺了。

Fanny0923 提到...

紮根理論根本目的-紮根理論當初寫作的目的是鼓勵研究者去使用智慧並創造發展理論,根據他們的調查研究領域,並且建議使用紮根理論的方法,去發展發現理論的價值,不同於考驗的方法。

叮叮的家 提到...

紮根理論所要形成的理論是實質理論與形式理
論兩種型式。Glaser 與Strauss認為理論在社會學中是處理資料的策略,提
供一種模範對所描述的事情進行概念。而理論的要素有二,即概念化範疇與假設 他們認為理論在社會學中的相關任務在於:

1. 能夠預測、解釋行為。
2. 在社會學理論之能夠有用。
3. 實際應用上的可能。
4. 提供在行為上的一個願景。
5. 能引導提供一種研究風格在特別的行為領域中(
所以紮根理論所形成的理論是實質(substantive)與形式(formal)理論。
然許多社會學者仍停留在實質層次未到形式理論層次。而比較、分析的方法
可以被用以形成這兩個基本理論:實質理論-發展一個實質經驗的社會調查
如病人照顧,實質理論是紮基於研究一個特別的實質領域,他也許被用以某
特別的領域(Glaser & Strauss,1967:79)。形式理論-發展一個形式或概念
的社會調查例如恥辱、社會化,形式理論是紮基於一個單實質領域的。這兩個理論都可視為中距理論,不同在理論發展的層
次上,一個是實質經驗的社會調查,一個是單實質領域,所以在研究實應針
對好所需的焦點,同樣地二個理論都同樣需紮根於資料上。(紮根理論主張理論的建構與檢證必須基於「和資料的親密關係」之上,
亦即無論是從資料中產生理論或是檢證理論存在的資料基礎,理論和資料都
必須緊扣的,這使得理論與實徵研究得以緊密銜接。強調資料必須透過不斷
地演繹與歸納,得以產生理論,或者修正理論。雖然紮根理論所形成的理論
多是以實質理論為主,但仍主張在經過資料的分析過程中,將資料概念化,
並就概念之間的關係形成命題,以便逐步地將理論從實質理論推向形式理
論。紮根理論同時強調理論的建構與檢證,這是和量化研究相似之處,卻是
與其它質化研究中最大不同之處(黃日麗莉,1996)。

茶茶☆═─ 提到...

紮根理論與一般質化方法有不同的偏重,那就是在一個明確的「社會學需要建立理論」的目標下,認為質化研究或任何研究,應著重於資料分析與建立理論。。Strauss與他的同僚們所做的,補充了質化研究過去只偏重經驗的傳授與技巧的訓練,而提供了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策略,藉此幫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資料,以發覺並建立理論。

文碧 提到...

紮根理論上的上週的討論後
發現,原來平時對生活的思考層面就已經在做基礎了,因為現在的資訊四面八達來自宣傳的 網路資料的,都足以讓我們用這樣的法去驗證它,那理論就不一定只是理論了

佩琳 提到...

紮根理論是用歸納的方式 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換句話說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 因此資料的蒐集和分與理論的發展是彼此相關析彼此影響的。發展紮根理論的人,不是先有一個理論然後去證實它而是他先有一個待研究的領域,然後自此領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論。

施怡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施怡 提到...

紮根理論的意義在提供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程序與技術,以分析由田野中所獲取的龐大原始資料,並且將之以概念化,聯繫起來形成紮根於現實世界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