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10, 2006

1013上課的作業& 知識論(2)

這個禮拜的上課內容(10/13),我們將要探討到「知識論」這個議題。

在西方哲學中,「知識論」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學術主流。
甚至在心理學中,對於「知識」(心理學中這個旁支演變成「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學心理學」)的研究,也是蔚為大觀。

所謂的「知識論」(epistemology),主要探究下列的議題。

第一。(What)什麼是「知識」?為什麼我們會稱A為「知識」,B是「常識」,或者C是...胡說八道?我們判斷的標準在哪裡?

第二。(How)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獲得知識?我們又怎麼知道,我們獲致的知識,是對的?

第三。(Where)「知識」到底「存在」在哪裡?是不是知識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舉個例來說,如果妳們家養的小狗狗會說話會思考.......那麼牠的腦袋所得到的「知識」,
會不會跟我們人類的一樣?如果不一樣,牠們的「知識」算不算「知識」?

大家一起動動腦!: )

******************************************************

10/13的作業與交代事項:

1. 這禮拜上課前,請各位先參看課本的P. 42 與 P. 43頁。

2. 希望各位同學先思考上述這三個議題。
我在上課中會與各位討論這三個議題,順便請各位發表一下意見。
您們上課的回應,會斟酌列入成績的計算。

3. 已經到課程部落格回應的所有同學,我都已經酌以加分。謝謝各位的辛苦。還沒有回應/上傳部落格網址的同學,動作請加快。我希望部落格所有的「前置作業」可以在禮拜五之前都結束。

4.(1). 下列的同學:nancy/秀玉, sherry/秀麗, amy, 雅雯之家, 與 jeany---我無法打開妳們的部落格。是不是請妳們再檢查一下妳們的部落格?(記得要選擇「公開」妳們的部落格)

4.(2) 瑞吟的部落格(很漂亮的部落格)開在Yahoo上。我因為沒有Yahoo的帳號,沒有辦法回覆。可不可以試試看在這裡開一個部落格?

4.(3)wei的部落格無法回應。是不是妳把「回應」的項目隱藏起來了?

4.(4) 另外有一位「星Style」同學的部落格相當有個人特色,也很細心的教導大家怎麼設定部落格。有空大家可以去看看,也感謝她的熱心!

祝大家事事順心!

50 則留言:

peterlien 提到...

何謂知識?
就是要去學習或是經驗得來的叫知識
何謂常識?
不用經過思考就能知道的叫常識,好像吃飯一般平常
何謂胡說八道
不是知識也不是常識就是胡說八道
沒有標準判斷,完全一個人的思維來判斷
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知識?
書本,電腦,經驗,雜誌等
這些知識一定正確嗎?
喔,NO.今天科技發達的程度,都已經顛覆以前的一些所謂真理知識,所以這世界快要沒真理了.
知識到底在哪裡?
我想在每個人的腦裡,大家都接受他對,那就是知識,或是某位知名專家說他對他就是知識.
所以知識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
以上是我胡說八道的,你相信我說的嗎?你認同我的論點嗎?
我認同19世紀中期的法國哲學家孔德所提出的實證主義,我認為即使是質化研究,也要經過統計才能告訴大家你的論點是大家同意的,就在當時的時空中是如此,
當我們要反對別人的論點時,我們不是也要提出我們的數據或是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論點嗎?

匿名 提到...

知識論強調對象分為現象與物自身,我們感受到物自身所呈現給我們的現象,而物自身為先驗的,我們只能認識到現象,而不是物自身,也因此我們透過感官直觀經驗是感姓的,或理性主義經過知性思維成為概念或原則,但康德認為感性與知性雖同為人類的主要認知能力,但能使後天的經驗非先驗的(或超驗的),而真正知識是具備普遍性及必然性的條件,更是先驗的知識,因此,客觀知識屬於先天的,只有先天才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因此,客觀知識須經先天的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又分為分析的判斷與綜合的判斷,惟有透過先天的綜合判斷之先驗感性、先驗分析及先驗辯証,使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如先驗感性的直觀如數學知識,先驗知識如自然科學知識,而先驗辯証如形而上學的知識,前兩者均為現象的知識,而後者為物自身如上帝存在、靈魂不杇等的問題,為我們所不知係超驗的。換言之,知識論所詮釋知識係指客觀知識,為先驗的,非後天經驗,均經理性 判斷所得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尤其在教育上,因重視知識的來源,既非經驗的直觀感性,亦非知性,而是批判式的理性思辯而來的知識,且認識知識客體僅及現象知識世界,不及物自體之知識,因物自體應依信仰方式或其他方式來認識。

匿名 提到...

測試一下。

吳順琴 提到...

老師您好:
我是jeany我之前的部落格網址因無法打開,所以我又重新開新的部落格,網址是
jeanywo.blogspot.com 幼92辛班
49號吳順琴您已有上去做回應過一次了

瑞吟 提到...

老師:我已經把我的部落格建立好ㄌ,
http://snoppy-1002blog.blogspot.com

unayun 提到...

知識應該是一個可以受到檢驗及實証的事,無論是依據經驗歸納得到的事(例如綜合甲乙丙丁認為a=b的結果,所以a=b),或是推理而得到的事(例如因為a=b,所以甲乙丙丁認為a=b),只要這件事可以受到檢驗與證明,這件事就是知識,至於常識,應該只是一般人心理確信的事,並無系統的去證明或檢驗,甚至以目前的方法無法檢驗(例如世界上有無鬼魂),至於胡說八道,就是連一般人心裡都無法確信的事。
至於如何獲得知識,我想這就是本學期要上的「研究方法論」

annie 提到...

所謂知識,我想它應該是被證實過的、是真的且被大眾普遍接受,但要同時符合這些條件似乎又挺難的,所以我想只要將讀到或是觀察到的資訊與個人內在的經驗或認知互相推演、演繹、判斷後,即可成為個人的新知識。而一般人所應具備且能瞭解的就是常識囉!至於胡說八道呢!就是沒有根據的亂說啦!
所以,以上我所說的,在沒有經過證實及大家互相討論、判斷前,也可以算是胡說八道。^_^

惠娟的部落格 提到...

  個人認同洛克的經驗主義,其認為知識起源於經驗,而個人更認為知識來自於人類的需要,為滿足於需要,而眾人因應的方法 累積成共同的經驗,隨著不斷的修正,日久被後人所學習就稱為知識或常識,而柏拉圖認為知識是真理而先天的理性是真理,但個人認為所謂理性,卻往往受制於當時的環境所發展出來的,而知識有時卻必須跳脫理性,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而笛卡而認為知識是源自先天自明的觀念,但個人認為外在經驗的累積,刺激了我們想辯明我們可能誤認的真理,也促使我們更希望透過不斷的修正可以更趨於真實的永恆,因此個人認為知識或常識應該涵蓋科學的精神,透過感覺和反省的能力,將經驗做一整合而發展出來的"
  至於「知識」;個人認為是由簡單的事實所構成的,但知識必須透過科學的檢驗性原則,不斷的被修正這樣才更趨於真正的意義,而前所指的簡單的事實應該是較接近於常識的範疇,但在普世價值的認同之前,也必須經過不斷的求證才能成為所謂的常識,例如我們現在都知道地球是圓的這是一種嘗試,但是在未被証實之前,卻是一種難以讓人認同的事,而透過專門知識經驗的累積和求證,才能證實並被大眾所認同和運用,而後人更利用所謂的常識的累加認識,去驗證更進一層的知識,使知更趨於真諦或定理。
  至於知識的取得必須是刻意的,雖然所取得的方法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希望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至於所獲得的知識正確與否是可以透過討論及驗證的方式檢驗。而「常識」應該是一般人所應具備且能瞭解的知識,所取得的較為簡單不必刻意的注意或營造,只要透過基礎的教育及現存的普遍價值的認識就可以得到的理念。
   在前述已提到知識是必須經過不斷的科學驗證而修正,所以它並不是放諸天下皆準的,其可能隨著時空而有所改變;知識是建立在人類心靈與共同的價值的基礎上的資訊或訊息,所以在另一層面而言知識也必須能夠溝通才能藉以傳達而不至於被扭曲,所以狗狗如能像人一樣的思考,但如缺乏溝通與傳達的效用,那並不能稱之為知識

  
  

Sammy 提到...

方法到知識和存在就像從零到有~
如何從無之中瞭解,最簡單的是可從自己生活中所遇到,做過,思考過的之中所訓練得到的經驗加以過濾,尋找出正確或適合自己的方法,知識的方法也是需要根據和經驗累積而不是胡思亂想就可得到大家的認同喔!
之後還有何麼想法等上完課醒思後在分享討論囉!
還有就是~老師你還沒光顧我喔!是不是遺掉我了勒!!

nancy 提到...

老師我有重新申請部落格囉!
麻煩你再來幫我看看。謝謝!

vivi 提到...

知識論是探求人類知識現象的邏輯基礎,進而研究真確知識的可能性、知識的本質、和其範圍的一們學問。一個知識的出現,常由主體、客體、和認知行為三者相互配合而成。
它的形式對象是知識的有效性或真實性。因此,研究知識論必須由知識現象開其端,然而知識有真有假,我們的感官經常受到欺騙,我們的理智往往判斷錯誤,故研究知識論,其次是必須探究知識現象的邏輯基礎,若是有明顯的、不可懷疑的邏輯基礎,則知識即有價值。再進一步掌握知識的判準原則,去獲得真實而確定的知識。

郭淑惠 提到...

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知覺、記憶、想像、概念和推理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這種過程中,我們得到了知識,而得到的這些知識是根據新典範學習而來。
常識是早就已經被新典範所取代的舊典範的知識,有些知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吸取新典範是增加知識,舊典範算是一種常識,不論是知識或常識,他們不一定是正確的,是嗎?

Erica 提到...

知識?是指一般人的經驗吧!
從何而來?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處的環境不同當然得到的也有所不同.誰能評論他的好與壞?就像宗教信仰有的人認為不能崇拜偶像,有的確認為崇拜偶像是理所當然的.對與錯不是我們所能評論的,但我們能選擇之.知識的獲取跟自己的意願也是息息相關,總覺得只要自己有興趣(求知慾)就算費盡辛苦也甘之如飴,反之如果沒有求知欲就算垂手可得也懶的伸手吧!

匿名 提到...

11

匿名 提到...

姓名:廖淑娟
座號:31
班級:幼九二辛
(因為部落格有些故障,所以...,請包涵..)

所謂的「知識論」(epistemology),主要探究下列的議題。

第一。(What)什麼是「知識」?為什麼我們會稱A為「知識」,B是「常識」,或者C是...胡說八道?我們判斷的標準在哪裡?

答:
(一)柏拉圖將知識定義為被證實的真實的信仰(被相信的事物)。知識的三元定義,柏拉圖的定義: 知識是確證了的真信念。 (1) 命題P是真的,. (2) S相信P,. (3) S的信念P是確證了的( justified)。
(二)這個定義暗示我們不能因為相信一件事並且那件事是真實的便說我們知道這件事。
一個沒有任何醫學知識的病人相信他很快會康復,即便日後事實如此,我們不能說這個病人知道他會好,因為他的相信在當時缺乏證實。
所以判斷某個說法是否為知識,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用科學去驗證,在嚴格條件控制下,一定會重複得到相同答案者,可以視為知識。
然而有些事情,要驗證又顯得太多此一舉,因為它太明顯了,就可視為常識。例如:太陽是熱的。冰是冷的。石頭是硬的。棉花是軟的。我的爸爸是男生。我的媽媽是女生。但是這些說法,有時又需要一些明確的定義,才有更嚴格的意義,則又會變成知識。例如:太陽雖熱,但比起一些更熱的星體,太陽就有可能被視為較冷的恆星。因此,操作行定義,規定幾度以上,可視為熱,是有必要的。如此一來,該常識,便會成為知識。餘依此類退。




第二。(How)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獲得知識?我們又怎麼知道,我們獲致的知識,是對的?

答:知識由於證實而區別於人們所相信並且真實的事。
認識論所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恰當地證實真實的相信。
也可以說,符合科學的現象,可以一再重複驗證者,人們才將它納入知識'的範疇中,若不其然,便僅只能視為一種'說法罷了。
人們有時將這稱為證實理論。


第三。(Where)「知識」到底「存在」在哪裡?是不是知識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舉個例來說,如果妳們家養的小狗狗會說話會思考.......那麼牠的腦袋所得到的「知識」,會不會跟我們人類的一樣?如果不一樣,牠們的「知識」算不算「知識」?
答:(一)知識存在於宇宙空間原子分子運行的軌道間,凡是符合自然科學的任何理論,都可視為知識。
(二)知識可以放諸四海皆準,而且這是它的基本要件。
(三)只要是知識,小狗跟人的認知一定都是一樣的,因為知識不是感情,它也不是感覺,甚至它也不該是單純的信仰。嚴格說來,即便是信仰,也該是一個可以隨時接受驗證並且均獲得相同解果的信仰才行。
(四)不會不一樣,要是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感受,或感覺,而不應被稱為知識了。

Unknown 提到...

所謂的「知識論」(epistemology),主要探究下列的議題。

第一。(What)什麼是「知識」?為什麼我們會稱A為「知識」,B是「常識」,或者C是...胡說八道?我們判斷的標準在哪裡?

答:
(一)柏拉圖將知識定義為被證實的真實的信仰(被相信的事物)。知識的三元定義,柏拉圖的定義: 知識是確證了的真信念。 (1) 命題P是真的,. (2) S相信P,. (3) S的信念P是確證了的( justified)。
(二)這個定義暗示我們不能因為相信一件事並且那件事是真實的便說我們知道這件事。
一個沒有任何醫學知識的病人相信他很快會康復,即便日後事實如此,我們不能說這個病人知道他會好,因為他的相信在當時缺乏證實。
所以判斷某個說法是否為知識,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用科學去驗證,在嚴格條件控制下,一定會重複得到相同答案者,可以視為知識。
然而有些事情,要驗證又顯得太多此一舉,因為它太明顯了,就可視為常識。例如:太陽是熱的。冰是冷的。石頭是硬的。棉花是軟的。我的爸爸是男生。我的媽媽是女生。但是這些說法,有時又需要一些明確的定義,才有更嚴格的意義,則又會變成知識。例如:太陽雖熱,但比起一些更熱的星體,太陽就有可能被視為較冷的恆星。因此,操作行定義,規定幾度以上,可視為熱,是有必要的。如此一來,該常識,便會成為知識。餘依此類退。




第二。(How)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獲得知識?我們又怎麼知道,我們獲致的知識,是對的?

答:知識由於證實而區別於人們所相信並且真實的事。
認識論所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恰當地證實真實的相信。
也可以說,符合科學的現象,可以一再重複驗證者,人們才將它納入知識'的範疇中,若不其然,便僅只能視為一種'說法罷了。
人們有時將這稱為證實理論。


第三。(Where)「知識」到底「存在」在哪裡?是不是知識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舉個例來說,如果妳們家養的小狗狗會說話會思考.......那麼牠的腦袋所得到的「知識」,會不會跟我們人類的一樣?如果不一樣,牠們的「知識」算不算「知識」?
答:(一)知識存在於宇宙空間原子分子運行的軌道間,凡是符合自然科學的任何理論,都可視為知識。
(二)知識可以放諸四海皆準,而且這是它的基本要件。
(三)只要是知識,小狗跟人的認知一定都是一樣的,因為知識不是感情,它也不是感覺,甚至它也不該是單純的信仰。嚴格說來,即便是信仰,也該是一個可以隨時接受驗證並且均獲得相同解果的信仰才行。
(四)不會不一樣,要是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感受,或感覺,而不應被稱為知識了。

Unknown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瑞吟 提到...

看完書之後,我覺的知識就是從小到大大經驗累積,但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而所得的知識就有差異,知識的來源是經由邏輯所推論出來的,可是...每個獲得人的知識都是確的嗎??
這很值得討論。

Enya 提到...

幼92辛40號鍾秀雅
知識是一種藉由心智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
的觀念構想。
– 知識不受重要性、價值高低或有用與否的影響。
– 知識的定義不受限於邏輯系統或需要被證明。
– 知識範圍與是非或道德哲學無關。
– 知識不受限於擁有者人數。
– 知識不限於非理性的混合。
– 知識不受限該知識產生的時空或儲存方式。
– 知識不受限於必須直接來自人類心智活動的結果。
知識活動的特徵
‧ 知識可以被創造。
‧ 知識會死亡消失或被取代。
‧ 知識可以被擁有。
‧ 知識可以是內在且可表現出來的。
‧ 知識可以被儲存。
‧ 知識可被分類。
‧ 知識可以被衡量。
知識可以被創造
‧ 人類的特徵是擅長於創造、擁有、變化、操控各種形式的知識。
‧ 組織皆渴望獲得具有知識創新能力的員工,就如同有機體渴望獲得再生能力一樣。
‧ 知識員工使組織較有能力面對變革。
‧ 知識的創造根源於心智活動的投入,再結合人工智慧的結果而產生的正向循環與力量。

知識會死亡消失或被取代
‧ 人類所創造的知識大多隨人類的死亡而流逝,尤其是窮其一生所累積下來的創造力。如莫札特留下了他的作品,但他的傑出創造力卻因為他的過世而消逝。
‧ 知識管理不僅要重視個人知識的型式部分(果實),更要保留「知識基礎」,也就是知識的創造力(樹根) ,畢竟知識主要是保存在人類腦中。
‧ 裁員可省下人事支出,但同時也可能損失經驗豐富的成員,如何拿捏?知識會死亡消失或被取代
‧ 知識可能因為注重對像轉移而被取代。
‧ 知識所只限於記憶層級,知識價值將大打折扣。
‧ 為了保存知識創新的價值,應給予相對的
「試誤」空間。
知識可以被擁有
‧ 能創造財富的知識大多屬於私人擁有。
‧ 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於他擁有的專屬知識,也就是核心競爭能力。
‧ 知識專屬可分為:
– 知識擁有者必須釐清。
– 不論如何保護專屬知識,只要有機會,知識最終可能會「流落」在外。
– 理想策略是持續保持創新能力,讓對手只能取得過時的知識,以維持一定程度的競爭優勢。
知識可以是內在且可表現出來的
‧ 外科醫師在手術台上所展現的就是知識的展現,傑出外科醫師的專業能力往往是專業洞察力、思慮敏銳、驚人記憶力、憑直覺所做出的專業決策。
‧ 組織應發展出有效累積內隱知識的程式方法。知識可以被儲存‧ 過去我們以紙張、圖片、影帶或各型電子媒體儲存知識,現今挑戰是所儲存的量太大以至於蒐集過程愈加困難以及知識的即時內化作用。
‧ 未來網際網路的挑戰是:「如何防止資訊如同癌症般的成長」!
‧ 組織中知識的累積也將面對類似問題,所以
知識管理的規劃重心在於集合組織所需要的關鍵技術能力而非以大量儲存為目的。
知識可被分類
‧ 標記知識:如同圖書館了分類號及關鍵字。
– 要避免因標記知識的方式,使得知識的創造受到壓抑。
‧ 流程知識:是作業流程的知識。一般企業較擅長微觀流程知識,例如操作機器的步驟、應收帳管的催收程式或突發事件的因應步驟等,最缺乏的是巨觀流程知識,如企業願景、策略、組織競爭力或具體量化目標的設定等。
知識可被分類
‧ 技能知識:知道如何對公司做出有貢獻的事。
– 電腦維修廠商可深刻體認到,若員工可快速修復某型號的產品,卻不積極學習新技藝以應用到新產品上,很快的就會被淘汰掉。
‧ 人際知識:涵蓋所有人際互動所需的直覺能力。包括交際手腕或客戶資料與習性。
知識可以被衡量
‧ 衡量評估系統應涵蓋– 有形的鼓勵– 無形的鼓勵
‧ 衡量機制應能喚起員工的注意與配合。
‧ 衡量結果應該視專業貢獻而非官階高低。也就是公平原則。

Lucy 提到...

知識構成的要素….【理性主義V.S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的立場
1. 單靠經驗不能獲得知識。
2. 超感覺的先天理性,是獲得知識的主要官能。

*經驗主義的立場
1.仰賴經驗才能獲得知識。洛克認為,經驗的來源為感覺(Sensation)及內省(Reflection)。
2.吸收經驗的感官是獲得知識的主要官能。心靈需仰賴後天經驗,才能形成充實。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觀點似乎是處於對立的,其實每個人的想法看法都不相同,到底知識如何而來?是否絕大多數人認同就成立呢?

muchi 提到...

「日」有所「知」為「智」。智慧是人生的導航,汲取知識是智慧的開始,所以做人要求知識。知識的累積,不僅是靠年齡的增長,同時也包括了閱讀與思想的開闊。至於「知識論」有四點說明:
第一、學問是理論的知識:平常所謂做學問,大都是從書本上去研究各種學科的各種理論,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一種理論上的知識。
第二、思考是實用的知識:儒家說:「學而不思則罔」,書本上的知識有時還要加以思考,經過思惟以後才知道如何運用。
第三、判斷是鑑別的知識:世間上的是非、好壞、善惡、對錯,我們要懂得分辨、判斷,要知道權衡輕重,知所緩急,不能似是而非,一天到晚什麼都是差不多,這是不行的。
第四、智慧是覺悟的知識:世間的知識學問再多,如果沒有經過心領神會,則永遠只是白紙黑字,頂多只是一種學識。因此無論求知識,聽人講話,有時候說「我懂了」!你真的懂了嗎?叫你複述一次,你說我不會,可見懂是沒有用的,要會。

amimi 提到...

何謂知識
再今天的課程中確實有比較多一些些的了解,知識是有一群人的經驗或驗證,而所得出來的答案叫做知識,但是知識也會因社會的變遷,而有不同的解答,
在現在的社會中,常常有人推翻之前我們所的道的知識,因為他們在相同的問題中,找出更合理的答案
在生活圈中,常聽見一句話"人可以沒知識,但一定要看電視,沒看電視也一定要有常識"
在這段話中可以得知,人的知識是由常識,慢慢經由驗證而變成的知識,所有的知識都是靠著人不斷不斷的經歷各種事物,所得到的結果,而我們人可以去相信別人所推翻出來的新知識,但也可以選擇不信,那把尺存在於每個人的心目中,就由個人如何去看待喽!

瑞吟 提到...

聽完課後,對於知識有了更近一步的認識,它是經由"人本論","知識論","方法論"三者環環相扣而來的,但又有質與量的區分,所以每個人對於知識的見解也有所不同。

叮叮的家 提到...

何謂知識

  資訊、技術、知識三者間的差異有多大,所謂資訊管理與技術管理在學術上已有相當明確的定義,但知識管理的內涵為何? 知識管理與技術管理有多少差異?
  一般而言,資訊是知識的輸入端,技術是知識的產出端,但資訊與技術的定義與內容較明確清楚,而知識是需要經由客觀分析與主觀認知形成,且與人相關,相對比較難系統化與明確的淬取。

  知識的分類可分為內隱與外顯,可存在於個體與團體。個人擁有大量知識,因此稱為知識份子; 組織擁有大量知識,稱為知識型企業; 當知識大規模的參與影響社會活動,就是所謂知識經濟。

  知識不同與資訊,其特徵在資訊要經過學習過程與價值認知方能形成知識。知識也不同於技術,技術是產品與服務的具體組成部份,因此僅屬於有形知識的一部份,而知識還包括產品與服務的抽象組成部份,並作為驅動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的重要基礎。

amimi 提到...

老師:
文章發佈意見的地方我忘記修改了,所以他是沒有辦法發表,但是以修改完成了喔!

grace 提到...

這次上課是何謂是知識?
很多事我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判定,如何去判定呢?很難講吧!難而什麼是對的誰又是對的也是很難去做判定吧!所以我覺得在這社會上就很難去做決定了
何況還要去在乎誰對誰錯呢?
所以我想很多事都是要慢慢去看詳細在做決定性的思考吧!

小魔女成長紀錄 提到...

Why do you push us around?
I don't know, but the law's the law, and you're under arrest.

這場對話發生1955年,地點在美國阿拉巴馬州蒙特瑪俐鎮的公車上,當時42歲的黑人女裁縫師派蘿莎(Rosa Parks)正搭公車回家,車上很擠,一開始公車司機要蘿莎與另三位同伴站起來讓坐,但沒人動,後來一位白人乘客要她們讓座,蘿莎的三個同伴讓了,但她還是繼續坐著,接著,上來了一位警察,在簡單對話後,將她逮捕。

這場短暫的對話,意外造成美國人權史上驚天動地的變化,它替黑人金恩牧師的出場鋪了歷史之路,也掀開了長達381天全美黑人抗爭的大眾運輸系統杯葛風潮,非暴力抗爭運動如野火般蔓延,到了1963年八月,民權組織在華府舉行盛大示威,在電視的轉播及現場近二十萬的群眾注視下,金恩牧師發表了舉世聞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 」

這個夢,終於在1964年七月二日開花結果,美國通過了《民權法案》,如今,四十年的風霜過去了,有形的桎梏是解除了,但無形的枷鎖卻仍難以掙脫,美國黑人的處境,與當年金恩牧師的「夢」仍有一大段距離,月前卡崔納颶風的肆虐,似乎掀開了部份不堪聞問的種族藩籬,而就在此時,掀開民權運動的蘿莎女士,在今天過世了,享年九十二歲。

蘿莎女士的逝世,讓人們再度回首那一段風起雲湧的奮鬥歷程,也是信心,毅力及人格的典範;美國民權運動之所以成功,是這個運動喚醒了廣大知識界及意見領袖的良知,並透過全國性媒体的傳播,讓全美民眾認識了社會中的不公及不義,儘管時時面臨白人種族主義千方百計的阻撓及暴力相向,也承受來自內部自己人指責懦弱的壓力,但民權運動卻愈挫愈勇,而且始終堅持「非暴力」原則。
如今,設身處地地回頭看這段美國民權運動,確實令人感動,歷史的發展雖然有其偶然的一面,但只有堅毅的信心及長遠的思慮格局,才能讓夢想實現,從蘿莎被捕那一刻起,美國民權運動即是一場血淚交織、不斷奮鬥的過程,她已成為美國民權史上的標竿典範,被尊稱為「民權運動之母」;堅持非暴力的蘿莎女士,點燃了一個世代的改革風潮,也改變了一個種族的命運,甚至也改變了世界,所謂典範,這就是典範。台灣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典範?

小魔女成長紀錄 提到...

老師, 因為之前設了奇摩的部落格,但老師無法閱讀, 重新設立又搞了好久, 所以延至今日才交"典範"作業, 請老師見諒!!請老師有收到回應我一下...謝謝
姓名:楊小萍
班別:幼92辛
學號:M9208526
部落格網址:
http://ping1102.blogspot.com

施施 提到...

本體論(ontolgy)
Ø 探討現象的「基本假設」
Ø 事物特性的「真相」如何?
Ø 科學的方法建立在這些「假設」之上
Ø 屬於哲學問題
ü 不可做驗證的,只可以有假設
ü 如何操作以獲得知識
關於現象的本質假說
Ø 回答「真實性」問題
Ø 現實的形式和本質是什麼?
Ø 事物到底是什麼樣子?
Ø 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實證主義
Ø 樸素的現代主義現實是「真實的」
Ø 而且可以被瞭解的
後實證主義
Ø 批判的現實主義
Ø 現實是「真實的」
Ø 但只能被不完全地,可能性地得到瞭解
批評理論
Ø 歷史現實主義
Ø 真實的現實是由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價值觀念塑造而成的
Ø 在時間中結晶而成的
建構主義
Ø 相對主義
Ø 現實具有地方性的特色
Ø 具體地被建構出來的


知識論(esistemology)
Ø「知識本質」是如何知道
Ø 我們如何去知道它
Ø 性、定量研究都是基於認識論上進行的
Ø 強調人類感官經驗去發現,認識現象的知識本質
ü 不可做驗證的,只可以有假設
ü 如何操作以獲得知識
關於現象的知識本質
Ø 受到前者「本體論」之制約
Ø 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係
Ø 知者是如何認識被知者的?
Ø 知者和被知者之間相對分離的關係是否存在?
實證主義
Ø 二元論/客觀主義
Ø 研究結果是真實的
後實證主義
Ø 修正二元論/客觀主義
Ø 批判的傳統/研究群體
Ø 研究結果是真實的
批評理論
Ø 交往/主觀
Ø 研究結果受到價值觀念的過濾
建構主義
Ø 交往/主觀的
Ø 研究結果是創造出來的

方法論(methodogy)
Ø「方法本質」,即研究現象的方式
Ø 也是知識的科學
Ø 依據研究現象的方式來從事研究活動以獲得經驗
Ø 尋求解答的科學
Ø 採用科學的方法來產生科學的知識
ü 知識能否被接受,要視其方法論
研究現象的方法之本質
Ø 受到「本體論」及「知識論」之制兩方面的約約
Ø 研究者是通過什麼方法發現那些他們認為是可以被發現的事物
實證主義
Ø 實驗的/操縱的
Ø 對假設進行證實
Ø 主要使用量的方法
後實證主義
Ø 修正過的實驗主義/操縱的
Ø 批判的多原論
Ø 對假設進行證偽
Ø 可以使用質的研究方法
批評理論
Ø 對話的/辨證的方法論
建構主義
Ø 闡釋的/辯證的方法論

施施 提到...

老師
我ㄉ課本還沒有到
所以沒辦法看課本
上完老師ㄉ課之後大致上有些基礎
知識又有區分質與量
所以知識在每個人的觀念上
都有不同ㄉ定義

文碧 提到...

何謂『知識論』:
*遠至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399)一生中都在傳達理性主義的精神,他提出「產婆法」:助產士是教師,嬰兒是知識、技能、習慣、理想,產婦是學生,其意是師者用發問的方式啟發引導幼兒先天既有的觀念。
『發問法』引人產生心智活動誘導學生自我思考的學習方法。
故理性主義之要義:
一、知識的來源在於理性:所持的思想法則一切之事都具有放諸四海的普遍性和具備真理的必然性,其來源非自經驗感官,而是先天的理性力量。
二、人類理智具有先天觀念:人之理智,既帶有先天各種知識法則,只要好好運用這些法則,就可獲得真實的知識。
三、極端理性主義認為所有之事都來自於先天理性,連後天的感官經驗都出自先天觀念而來,如柏拉圖之「洞穴說」認為人類所有知識力量是靈魂從理型(Ideal type)界帶至現實界。
以上所說只要用引導、誘發的問答的方式就會把與生俱來的先天知識表露無遺,你相信嗎?我似乎不太相信。(參考資料來源: http://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3/3/121933.html)
* 我認同英國人洛克的經驗主義之說
經驗來自兩方面:
一、感覺是透過五官所察覺到的經驗
二、反省是經由知道、記憶、推理再加上想像等作用所組合而成的
這樣是經由本體的察覺進行思考而產生記憶,所獲得的經驗既是個人知識的來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康德批判主義試圖想調和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對立。(調和之一)
他認為兩者缺一不可:
一、無經驗的理性是空的,無理性的經驗是盲的。
二、感性有其先天形成,既時間與空間,是非客觀的認知對象。
悟性有四個先驗範疇-分量、性質、關係、型態。
*【教育既生活,生活既教育】實驗主義杜威亦是調和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對立。(調和之二)
杜威提倡「做中學」其教育學說之知識論要義:
一、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
二、知識之產生源自於解決問題。
三、知識的形成受到個體主動觀念的指導,已具有前瞻性與創造性的潛力。
融合了理性主義所重視的知識構成法則和經驗主義所重視的經驗感覺材料,兩者正確且並存。
從以上各派主義,人類對知識的要求由幻想進而外在行為經驗,到達內在思考與外在行為的連結,造就了許多的教育學者對人類知識追求的方法如: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法-角落教學、蒙特梭利的感官教育、克伯屈所提倡的方案教學、義大利瑞及歐的教育…等等,是不是愈來愈接近我們現在的學習方法呢?融和理性主義對知識的先天形式和經驗主義對後天材料之獲得,滿足人們的好奇更提升人類對知識的需求之心。

茶茶☆═─ 提到...

什麼是知識
從字面看就像所知道的學識
就像老師說的相信就有
可是只有自己認為是對的
就可以確定他是知識了嗎
人非聖賢~如果只是自己的想法
偶爾還是會有錯誤
所以我覺得還要綜合大家的想法
就像成語說的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就是這個意思吧
當大多數有學識的人都認為是的事
他的錯誤率就會比較小一點

薀淇 提到...

何謂知識?
知識是一種真理,絕對性的,不能被擊倒的,因為他是這世上最真實的事情。但他也是隱藏的,他並不完整呈現在你的生活,有時表現出來的,只是一小部份。我覺得知識是大家認定正確的事情,理論,道理等,也就是大家都認定是對的東西,簡單到1+1=2也算知識,簡單的知識,而像有人提到某星座的特性,這種我覺得比較像資訊,資訊跟知識的差別在於資訊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的,資訊包含比較廣,包含個人認知方面,但反過來說就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認為是對的事情,某星座的特性也許相信星座的人認為是正確的,可是對不信星座的人認為不一定是對的,這種我覺得就算資訊,不算知識,知識的範圍比較狹隘,僅限於每一個人都認同的事物!
何謂常識?
不用經過思考就能知道的叫常識.
常識是大眾的,被社會一般認可的,不知道可能會遜掉,大家常說:沒有常識也該
回家看電視。電視是大家較為了解的大眾傳播媒體,可是因為資訊爆炸,人們強迫
該吸收許多應有的生活知識(也就是常識),難免出了點錯,而一不注意,就串著錯
下去了。常識有許多都被社會大眾所誤導進而變成知識,但他不是真理,因為
大家雖然認可,但他的實質蠻多還是偽、還是錯。

何謂胡說八道?
沒有經過事實~而說出~沒有根據的亂說!這根本是沒有的事

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知識?
書本,電腦,經驗,雜誌.生活中、工作中、人與人相處中..等都能獲的知識~

知識,是對的嗎?是NO吧~許多事~很難去作正確判斷~無法下決定~

知識到底在哪裡?
知識經濟是知識及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在這樣基礎上的經濟,叫做知識經濟。知識扮演了很大的驅動力量,主要驅動力

知識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
即使因為地區性的因素,學校發展在影響因素方面,各有其不同的差異,其實可以看出,許多影響因素皆具有一致性,如時間、資源、外部倡議、內部溝通及整和、動機、領導者等影響因素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珮伶 提到...

知識論是「探求人類知識現象的邏輯基礎,進而研究真確知識的可能性、知識的本質、和其範圍」的一們學問。一個知識的出現,常由主體、客體、和認知行為三者相互配合而成。因此,研究知識論必須由知識現象開其端,然而知識有真有假,我們的感官經常受到欺騙,我們的理智往往判斷錯誤,故研究知識論,其次是必須探究知識現象的邏輯基礎,若是有明顯的、不可懷疑的邏輯基礎,則知識即有價值。再進一步掌握知識的判準原則,去獲得真實而確定的知識。最後,知識論的探討必然涉及知識的本質,這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主題,我們贊成康德對知識構成因素的發現。在探討知識性質之後,應該規定知識的範圍,從內心的、外界的(經驗的)、形而上的(超經驗的)三方面是否都能是知識的對象,對萬物的本體能夠認識有多少呢?這是知識範圍所該探究的。

老師:你到現在都還沒來到我的部落格留言....

Sammy 提到...

知識論的主要課題不在於個別的知識,而在於普遍意義的知識。個別的知識像是「我知道7+5=12」,「小明知道榕樹葉是綠色的」,「你知道這本書的價格是180元」…。然而,不論是哪一類型的知識,也不論誰是認知的主體,這些個別的知識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知識」而被某個認知主體所「知道」。知識論學者所關心和研究的就是這個共同點,此即「普遍意義的知識」,或者也可以稱作「一般意義的知道」。知識論學者殫精竭力地想要說明這「一般意義的知道」,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闡釋知識論的首要工作,即針對在不同脈絡下我們恰當地使用「知道」這個概念做出完整分析。換言之,要回答「何謂知識」,就是尋找出為真的條件,這項工作也稱為知識的「真值條件分析

nancy 提到...

知識論(Epistemology)在拉丁文是Epistemologia,而這個字是由兩個希臘字:Episteme及logos所組成的;前者指學問或知識的意思,後者指理性或道理的意思;合而言之,是指知識的道理。當然,這只是知識論在字源上的意義,不是實質上的意義。
知識論它的形式對象是知識的有效性或真實性。這也就是說,知識論要研究、探討、證實我們的知識是可靠的、有價值的;不是虛妄的、不可信賴的。很清楚的,這也就是知識論的實質意義。
與教育相關較切的,乃是以上所稱的知識論。傳統西方哲學裡探討的知識論有兩大派別,一為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為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不論是在知識的本質或是知識的取得上,這兩派二元分立、各自主張的學派,始終論辯不輟。西元14世紀,直到1960年代,由於自然學科在學術界無與倫比、巨大的成就,使得實證主義(positivism,或稱現代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試驗主義等)成為學術界討論知識論時的主流觀點。

sophia 提到...

知識應該是從出生一直學習到老所得的經驗
如何獲得知識 我想知識是無窮無盡的 所以沒有所謂真正獲得知識的方法 因為知識會隨著成長環境 家人 朋友而有所不同的
常識就是應該要知道的知識 嘿嘿~~
胡說八道就是道聽塗說 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跟事實相反
知識到底在那裡 其實端看自己覺得在哪裡 因為有人認為知識是到處都有 也有人認為知識在自己的經驗裡 你們覺得勒

three cats 提到...

知識 ---由現象的觀察經過邏輯分析而產生的結論 ,知識的生產過程中是可以被驗證的。常識--- 由日常生活經驗所累積而成的 或基於經驗的累積而衍伸的推論 或假設 。面對在知識加上的資訊需要注意 的是不是有可靠的基礎資訊 ,這需要自行去查證,不一定所有資訊都是正確的。 甚至所引用的網站資料也不一定正確 ,最好能夠在透過公家機關或具公信力的機關或可被驗證的資料收集方式之下得到的資料以此資料來證明 。知識 的可靠性至於票選方式 個人不是很贊同, 因為知識是無法用選舉的方式來產生的,因為事實就是事實 ,不會因為所有人都認為死人會復活 ,死人就真的復活了 。死人就是死人,知識是無法用票選的方式產生的。
從網路找尋的資料較易了解,以下是網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0913331
個人認為知識好比一位學者提出的理論一樣,此學者是認知學派--皮亞傑,他所提出的認知發展原則:一、人類認知的歷程:即是基模、適應、平衡三個因素交互作用。  1、基模:(1)個體用來認識外在環境的基本模式。基模即是認知的基本單位。(2)初生嬰兒的吸吮、抓握基模是人類基本的基礎。2、適應:即個體在其生存世界中,因環境條件的限制或要求而繼續不斷改變他即有的基模,使個體的認知與環境要求獲得平衡的歷程。

yumi_word 提到...

常識 是一個人隨著時間環境而演進過程所得到的從小到大不知不覺得到看到 你也沒有特別去學 人家也沒有特別去敎你
常識出現了 你也不知道 反正你的腦裡就記住這件事的處理
有了常識可以做啥麼呢? 或許可以讓人更圓融的處理事情

知識呢!
你想要知道某件事 於是你有了找的動作
你開始學著找 找到了學著記住 反正就是學起來
找->得到->學->記憶裡多了一件事情
但時間久了 知道的人多了 往往會被稱為常識

浮萍之家 提到...

老師, 我終於設好了部落格, 請老師參觀並回應ㄧ下, 謝謝!!
作業我會陸續補上, 不好意思!!
姓名:楊小萍
班別:幼92辛
網址:http://ping621102.blogspot.com/

欣凌 提到...

知識論,英譯為Epistemology,源於希臘字Episteme(Knowledge)和Logos(Theory)。知識論是一門探究知識根源、結構、方法,和有效性的學問。它的範圍和形上學、邏輯、心理學都有關係:

一、通常思辨哲學是指形上學,而另一種能夠和它分庭抗禮的哲學理論就是知識論。因此,知識論可以說是哲學理論中兩個主流之一。知識論和形上學(或本體論)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有爭議,笛卡爾(R. Descartes)、洛克(J. Locke)、康德(I. Kant)等,強調探究知識的可能性和範圍,是一切形上思辦的基礎。然而有些哲學家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例如斯賓諾莎(B. Spinoza)、黑格爾(G. W. F. Hegel)、懷德海(A. N. Whitehead)等,他們把知識論和形上學融會貫通,強調沒有形上預設的知識論,或沒有知識基礎的形上學都不可能成立。

二、儘管傳統的邏輯包含了許多知識論上的課題,現代邏輯和知識論的界限還是畫分得相常清楚。邏輯是一門討論有效推理的形式科學,而知識論卻是一種探究知識和真理的哲學理論。比方說,要決定一種推論過程是否有效,這是屬於邏輯的範圍,至於探討有效性的性質就是知識論上的問題了。

三、自從有些哲學家強調,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知覺、記憶、想像、概念和推理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知識論和心理學的關係就愈來愈密切了。然而在處理心智的認知過程中,探討知識論和心理學所用的方法並不相同:科學的心理學只是描述或解釋人類的意識歷程,而知識論探究的對象,卻是認知過程中的知覺、記憶等問題。換句話說,心理學是探討人類所有的心智狀態,而知識論是討論認知的情況和知識的性質等。儘管這兩門學科彼此可以獨立,但它們的關係還是相當密切。心理學上所探討的知覺、記憶、想像、概念等,給知識論提供了一些寶貴的資料;反過來說,知識論上所分析辯解的認知過程,有時也可以證明心理學上的一些建議或假設。

知識論上比較重要的問題是:一、知識的可能性。二、知識的範圍。三、知識的根源。四、知識的方法論。五、先驗問題。六、知識的分類。七、知識的結構。八、真理的問題。九、命題的意義和驗證的關係。(陳正堂)

俐吟 提到...

「日」有所「知」為「智」。智慧是人生的導航,汲取知識是智慧的開始,所以做人要求知識。世間的知識很多,有的人喜歡科學,有的人喜歡醫學,有的人喜歡藝術,有的人喜歡文學。各種領域、各個科別,都有各種的學問、各種的知識。知識的累積,不僅是靠年齡的增長,同時也包括了閱讀與思想的開闊。「知識論」有四點說明:

第一、學問是理論的知識:平常所謂做學問,大都是從書本上去研究各種學科的各種理論,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一種理論上的知識。甚至平時我們讀四書、五經,乃至讀佛經、聖經,以及世間上的各種百科全書,這些學問也都是講道理,講理論,這是理論上的知識。

第二、思考是實用的知識:儒家說:「學而不思則罔」,書本上的知識有時還要加以思考,經過思惟以後才知道如何運用。所以在佛教裏講到知識、智慧的來源,有所謂「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也就是說,智慧有來自聽聞,叫做「聞所成慧」;有來自思想,叫做「思所成慧」;有來自修持實踐,叫做「修所成慧」。透過思想醞釀,可以消化知識,融會成為實用的智慧。就如同唱歌,曲哼千遍,無腔自轉,你唱呀唱!醞釀久了,自然就會唱了。

第三、判斷是鑑別的知識:世間上的是非、好壞、善惡、對錯,我們要懂得分辨、判斷,要知道權衡輕重,知所緩急,不能似是而非,一天到晚什麼都是差不多,這是不行的。雖然佛教講萬法平等,那是從理上而言,諸法的本性是空,所以他超越了有相的對待;然而在世間法來講,世間萬象還是千差萬別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不能混淆不清。

第四、智慧是覺悟的知識:世間的知識學問再多,如果沒有經過心領神會,則永遠只是白紙黑字,頂多只是一種學識。因此無論求知識,聽人講話,有時候說「我懂了」!你真的懂了嗎?叫你複述一次,你說我不會,可見懂是沒有用的,要會。佛教講「會道」,就是我能體會得道,道印在我的心上。因為會道,所以我能了然會意,成為智慧,這就是覺悟的知識。

知識是一種世智辯聰,是向外求得的;般若智慧是向內發掘,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在為學處事上,知識學問並不能解決問題,惟有心量開闊才能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判斷正邪、轉迷為悟。因此有關「知識論」有四點:

第一、學問是理論的知識,

第二、思考是實用的知識,

第三、判斷是鑑別的知識,

第四、智慧是覺悟的知識。

浮萍之家 提到...

幼92辛 楊小萍
什麼是派典/典範?
答:「派典」(paradigm)通俗的意義: 「類型」(pattern)、「模式」(model)、「範例」(example)、「形式」、「圖表」。Kuhn(1970)修正派典的意義,他認為派典具有兩個含義,一是科學家據以從事科學研究的一些共識,包括價值、信念…等;二是科學家共同認可仿效的範例。依照他的說明,科學派典是科學社群用以知覺並了解科學世界的共同架構,而這個共同架構就是一個學術模型(disciplinary matrix)。另外蓋滋(Gage)也提出:「派典(paradigm)是模式(models)、型態(patterns)或基本模型(schemata)。派典不是理論,而是思考方式(ways of thinking)或研究的型態(patterns for research)。但當這些研究完成時,可以導致理論的發展。」他強調派典是一種「思考方式」或「研究型態」,而非學術理論,這個觀點倒是和庫恩所主張相同。蓋滋(Gage)進一步提出派典具有普遍性(generality)和常以圖表或綱要的形式來表示研究問題情境中各種因素之間的關連。

浮萍之家 提到...

何謂知識論?
知識論是「探求人類知識現象的邏輯基礎,進而研究真確知識的可能性、知識的本質、和其範圍」的一們學問。一個知識的出現,常由主體、客體、和認知行為三者相互配合而成。因此,研究知識論必須由知識現象開其端,然而知識有真有假,我們的感官經常受到欺騙,我們的理智往往判斷錯誤,故研究知識論,其次是必須探究知識現象的邏輯基礎,若是有明顯的、不可懷疑的邏輯基礎,則知識即有價值。再進一步掌握知識的判準原則,去獲得真實而確定的知識。

依雯 提到...

我覺得「知識」,是吸收"可靠"的來源,並學習、轉化為自己的認知。
而「常識」,我覺得與知識是有點類似啦!
可分成兩部份,一是將所吸收的可靠的、富邏輯的知識(或是自己所體驗過的)歸類為自己的常識,二是吸收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正確的認知,通常一會比較可信;而二就比較會不是那麼百分知百的相信。
要判斷到底是屬於知識還是常識就是依(世界)邏輯思考來分辨囉!
要獲得知識必須去尋找、求證、分辨;分辨所得的知識是否具有"真正可靠"邏輯。
如果我家的小狗會說話,那麼我會覺得牠所擁有的的知識也是知識,因為人的世界有人的世界的邏輯、知識;而動物的世界有動物的邏輯、知識,但是要決定狗狗所說的是否為真正的知識,那就要看牠所說的事情是什麼,這樣才能分辨囉!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見解及想法,沒有引用學者的話,不知是否有其他人認同?呵呵^^
在回覆時,我怎麼會感覺自己好像在繞口令呢!....^^"
不過我還是覺得狗狗不會說話比較好,(只運用肢體動作、行為及聲音來表現)這樣比較可愛唷!哈哈哈......

浮萍之家 提到...

(How)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獲得知識?我們又怎麼知道,我們獲致的知識,是對的?
答: 其實個人覺得知識的取得不應該是刻意的
常常在我們生活週遭遇到的人事物都可以
做為我們知識的來源, 再透過一些書本或
學者的證實下我們才能客觀的判斷哪些知
識是正確的.
當然若是科學的知識那就另當別論了!因
為那必須更準確無誤的,要一再的測試才
能成為我們知道的「科學知識」!

浮萍之家 提到...

(Where)「知識」到底「存在」在哪裡?是不是知識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
答: 知識的存在不外乎有人的地方就有知識,
因為人為萬物之首,有獨特的思想才能
創造知識.也就是說不同國家有不同國家
所謂的知識, 我們不能斷定哪種知識才是
最正確的,因為每種知識的見解都不同所
以我個人認為知識是不能放諸四海皆準的
若硬說動物有他所謂的知識,還不如說是
他們獨特的本能!!

Fanny0923 提到...

☆什麼是知識? 知識是一種藉由心智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的觀念構想。
☆什麼是常識?常識是不等於知識,我認為常識比知識更是重要的一環,當所擁有的知識在日常,或特殊狀況時,毫無用處時,知識在此有什麼用?當傭有過多知識,通常會忽略更多常識,而反而造成日常不方便,卻能在其他地方旗開得勝,而若常識能解決問題,何嘗不是知識呢...
☆什麼是胡說八道?什麼事都照著自己意願去說,喜歡怎麼說就怎麼說。
判斷標準在哪裡?沒有絕對標準,個人想法不同而標準也不同,只要不要違常理即可。
☆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獲得知識?多看書獲得書中一些有用知識,遇到麻煩事須試著處理情從中獲得一些新的知識,總歸一句話,人一生做過的事情都在獲得知識。
☆我們獲致的知識,是對的?獲得知識對與否是要看是否有違常理,只要與常理相符即是正確知識。
☆「知識」到底「存在」在哪裡?知識是無所不在的,只要肯勇於嚐試每件事情,一定會獲得一些不易的知識。
☆舉個例來說,如果妳們家養的小狗狗會說話會思考.......那麼牠的腦袋所得到的「知識」,會不會跟我們人類的一樣?如果不一樣,牠們的「知識」算不算「知識」?小狗狗腦袋所得到的「知識」,跟我們人類的當然不一樣,因為牠所獲得的知識可能只是簡單對主人搖尾巴、看家和對主人撒嬌…等,人的思想較細密,當人所獲得知識也會與小狗狗不同了。
老師
我是幼92丙33號曾秋鳳
部落格位置是http://www.Fanny0923.blogspot.com
10月5日有E-mail給您.您未有回應

☆chi☆ 提到...

何謂知識?
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認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學中充滿爭議的中心議題之一,並且擁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識論。從更加實用的層次來看,知識通常被某些人的群體所共享,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操作和管理。
何謂常識?
常識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識就稱做常識嘍

施怡 提到...

知識是別人已知的知識並不是你的智慧固定的知識;常識是日常生活經驗所累積而成的或基於經驗的累積而衍伸的推論或假設面對在知識加上的資訊需要注意 是不是有可靠的基礎資訊這需要自行去查證,不一定所有資訊都是正確的,甚至所引用的網站資料也不一定正確
最好能夠在透過公家機關或具公信力的機關或可被驗證的資料收集方式之下得到的資料
以此資料來證明知識的可靠性